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11章 收复倭国,大明最后一块拼图集齐,十京五十七省

第411章 收复倭国,大明最后一块拼图集齐,十京五十七省

第411章 收复倭国,大明最后一块拼图集齐,十京五十七省 (第1/2页)

五月初五。
  
  册封太子大典,商王朱见漭正式册封为大明太子。
  
  册封大典上,朱见漭乘坐一台轿车,不用马车拉拽,也不是蒸汽机车,而是用内燃机发动的,烧柴油驱动的轿车。
  
  世界第一台汽车诞生。
  
  老皇帝亲自提笔,书写龙旗两个字,龙旗牌汽车。
  
  五月初九,废太子朱见淇被册封为商王,继藩商国,废太孙朱佑榶为商国太子。
  
  并册封了朱见淇六个儿子为王,全部打发去欧洲继藩。
  
  朱见淇疯了的消息,老皇帝并不知道。
  
  朱佑榶入宫谢恩。
  
  朱祁钰却不想见他,亲密无间的爷孙,终究因为权力而形同陌路,这就是皇族。
  
  朱佑榶在午门外,对着宫门三拜九叩后。
  
  便在七月十一,踏上继藩的舰队,去商国继藩,而废太子妃杨氏病逝于船上,去商国的路上,朱见淇因水土不服而病逝。
  
  朱佑榶没让人去报丧,老皇帝未必愿意听他家的消息,他则以商太子的身份处置商国朝政,实际上就是商国皇帝。
  
  朱佑梐尚在商国监国,会在十月初一动身入京。
  
  这期间,他会将商国的形势情况,完全告诉朱佑榶。
  
  刚入秋,老皇帝就病倒了。
  
  太医说,油尽灯枯,怕是熬不了太久了。
  
  “老四,朕的身体朕知道。”
  
  换太子后,朱祁钰心情郁郁,一股寒风吹来给吹倒了。
  
  “病病也好,总憋在体内,会憋出毛病的。”
  
  “老大家安顿好了?”
  
  朱见漭可不敢告诉他,老大已经病逝的消息。
  
  “爹,您就别操心了,大明有的,儿子都会给他家,这是儿子欠他那一脉的。”朱见漭让他爹安心。
  
  朱祁钰脸上露出笑容:“老大若有你这番心胸,也不会落得这般下场了。”
  
  “朕死后,天下就会大乱。”
  
  “各国攻伐不休,对大明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所谓挑战,是要做好宗主国,调停各国关系,又要维护宗主国的颜面,这就考验政治眼光和外交水平了,不到必要的时候不要随便动刀动枪的,能动嘴就动嘴,必要时候才要用武力震慑,记住,武力只是震慑用的。”
  
  “机遇就是,你想在朕的基础上开疆拓土,机会就来了,各国乱战,必然有国家被灭亡,也有的国家衰弱,请求并入大明。”
  
  “朕相信你的能力,能做好这些。”
  
  “但要记住一件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争霸还是搞经济,一定要注重科学技术,万分不能松懈分毫。”
  
  “直接投资科研,未必有什么效果,投资军工产业,加快军工产业的升级,用军工刺激民用行业的发展。”
  
  朱祁钰谆谆教导。
  
  “儿臣晓得。”
  
  朱见漭道:“儿臣继太子位后,就向国营研究所投入3亿元研发资金,又对电器行业总投资30亿左右。”
  
  “八月份的时候,儿臣进一步投资军工行业,进行新一轮电器革新,预计投资额20亿。”
  
  “儿臣预计拿出来一百亿,投资新行业、新产业。”
  
  朱祁钰满意地点头:“你该看到大明的火车了,和你商国的不一样吧?大明火车速度,比藩国火车要快得多,就是技术革新的缘故啊。”
  
  “太子大典上,你乘坐的汽车,发动机是内燃机,从蒸汽机到内燃机,是革命式发展。”
  
  “短短二十年,从蒸汽机跨度到内燃机,是朕投入上百亿资金的杰作。”
  
  “相信朕的话,内燃机会改变世界的。”
  
  “但研发,需要继续投入海量的金钱,你不要吝啬,朕纵然投资一百亿,但回报却远超一百亿,记住了,科研投资是源源不断的,不要怕失败,更不要担心打水漂,投资是一股长劲儿,持续不断才是最重要的。”
  
  “你乘坐的那台轿车,是工匠用刀斧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想量产,想推广,都需要海量的资金。”
  
  “更别说,内燃机只是人类发展史的小小一步而已。”
  
  “伱计划投资一百亿,朕很欣慰,但却远远不够,往科研里投资,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然后形成技术壁垒,早晚你会得到技术回报,到时候你赚得就不是这点小钱了。”
  
  “像可乐,朕为得到配方,投资了十几亿,到现在,可乐给朕的回报,是几百亿的事吗?”
  
  朱祁钰笑道:“投资不止要有眼光,更要有魄力,有坚韧不拔的长劲儿,要持续不断投资,才能有回报。”
  
  朱见漭表示受用。
  
  “老四,你不想知道,那天上究竟有什么吗?”
  
  朱祁钰指着天空:“那一闪一闪的星星,到底是什么?高悬于夜空中的月亮上面,有没有嫦娥?照亮这天地的太阳,究竟距离这地球多远?你不想上去看看吗?”
  
  “爹?您是说?能飞?”
  
  朱见漭抓了抓头发,嘀咕道:“这老头说胡话呢吧?”
  
  “哼,飞?算什么!内燃机研发成功了,十年之内,你就能飞上天,任何人都能上天!”
  
  朱祁钰道:“可星空之上,谁能去呢?”
  
  “还有南极北极,厚厚的冰川下究竟埋藏着什么秘密?”
  
  “人类是哪来的?灵魂终究要去哪?这黄金白银,到底是怎么凝结而成的?这地下,究竟有多深?地心深处有什么?”
  
  “这世界有太多秘密了。”
  
  “老四,需要你来探索了。”
  
  “也许,爹死后是去那遥远的太空中去,而不是去了地下。”
  
  “你想追随爹的脚步,就往上面看看吧。”
  
  “终有一天,这世界这地球这宇宙的秘密,都会被大明探索清楚。”
  
  可朱见漭却在叨咕:“上天,上天?”
  
  他在想,如果能飞,战争会怎么打?能不能投放过去大军,在敌军窝里开花?
  
  朱祁钰发现自己说了一堆,老四却神游天外了。
  
  “想什么呢?”朱祁钰不满地看他。
  
  “爹,您继续说。”朱见漭憨笑。
  
  “朕和你说话呢,你溜个什么号啊?”
  
  朱祁钰没好气道:“记住了,要上天!要研发飞机!”
  
  “儿臣知道了。”
  
  “滚蛋!”
  
  朱祁钰不想看到他,比老大也没强多少,都是榆木脑袋。
  
  和平年代,为何要上天?
  
  因为借着上天的机会,才能研究武器,研究新科技。
  
  不然人都是有惰性的,日子过好了谁愿意瞎折腾啊。
  
  大明现在没有敌手,那么就得去太空找一个敌人,当成假想敌,老美不就这样做嘛。
  
  一個孤立的大岛,四处撩拨四处点火,一是为了彰显存在感,二是为了给自己找压力,不然一个孤立的大岛上实在太优越了,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想做,哪来向上的动力呀。
  
  很多民用东西,都是先军用,军用淘汰后放到民间赚钱而已,所以朱祁钰也极为重视军工行业建设。
  
  十月十八,太子长子朱佑梐抵达京师。
  
  他马不停蹄入后宫拜见老皇帝。
  
  他儿时长在宫中,受老皇帝教导,十几岁了才出去的,但是纵然有几分亲情依恋在,毕竟时间太长了,亲情几乎淡薄没了。
  
  可朱佑梐进殿就开哭,说童年趣事,告诉老皇帝他心里有他。
  
  可老皇帝活了八十多岁了,什么看不透啊?
  
  “你爹还等着你呢,去吧。”朱祁钰发现,这个被老四揉搓的朱佑梐,也不是个好对付的。
  
  看来自己教育方法是错的。
  
  不经历风雨的人,哪里能成为真的栋梁之材?
  
  他对儿子们太好了,尤其是老大,这几年过于呵护了,才让他不知好歹。
  
  果然。
  
  朱佑梐刚进东宫,正在处置政务的朱见漭,就嗤笑道:“哟,这不是太子嘛……哦,太孙,可挺会找靠山哟,朕……真是孤的好大儿。”
  
  “儿臣知错。”
  
  朱佑梐确实耍心眼了,他该通知他爹一声,再去养心殿,可他想给老爷子一个惊喜,博得老爷子欢心。
  
  “好大儿,你哪里有错呀?老爷子是你亲爷爷,你去孝敬是应当的,孤哪能挑你的错啊?”
  
  朱见漭阴阳怪气道:“老爷子担心你在东宫和孤住着不习惯,让你住在万寿宫里,你这爷爷对你够好的吧?”
  
  “儿臣谢爷爷隆恩!”
  
  朱佑梐见着他爹,属实是耗子见着猫,浑身哆嗦。
  
  “向你爷爷谢恩去吧。”朱见漭让他滚蛋。
  
  朱佑梐直接懵逼了。
  
  我刚从养心殿出来,还去谢恩?
  
  这就是他爹的报复。
  
  漂洋万里回来,刚刚入宫,他爹就给他个下马威,让他夹起尾巴做人。
  
  别以为上面还坐个老爷子,就敢跟他朱见漭唱反调!没门!
  
  朱见漭纯粹拿儿子当工具。
  
  老三赵王,次次身先士卒,从猛将进化成猛帅,是一身伤疤换来的,兵卒也是别人的儿子,别人的儿子能死,我朱见漭的儿子为什么不能死?
  
  所以,老二齐王、老三赵王,老四鲁王,个个勇猛非常,打仗从来都是第一个往前冲。
  
  所以打下了偌大的江山。
  
  都是他们爷们五个打下来的。
  
  商国的大将,那都是他朱见漭慧眼识珠发现的,都是他一手一个挖掘出来的,真正的猛帅是他们爷们五个。
  
  最可笑的是,朱见漭从来没身先士卒过。
  
  每次打仗,都是他儿子带头冲锋,老三赵王十二岁上战场,第一仗就吃了败仗,还将他老爹从万军之中背出来的,事后还挨了三十军棍,因为他指挥失误,导致战败。
  
  老四鲁王十一岁上战场,作战勇猛,指挥若定,是员智将。
  
  民间都说,朱见漭四个儿子,四个英豪,一门五帅,哪来的什么天生名将啊,一将功成万骨枯,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是从尸山血海当中爬出来的,才成为了名将。
  
  朱佑梐也上过战场,攻打莫斯科时,他身先士卒,攀上莫斯科城墙,身中十几箭,靠着一股坚韧,终于把莫斯科给啃下来了,最终将莫斯科汗国覆灭。
  
  那是商国的立国之战,老二齐王仅率五千人,死死将莫斯科汗国几十万援兵堵在要塞外,五千人,最后只活了十几个,齐王身中几十箭,也就命大,才捡条命回来。
  
  别人都看到商王一家的风光。
  
  却看不到,每一场战争,都是商王亲自领兵去打,都是商王三个儿子冲在最前面,箭矢不长眼的,不认识你是王的儿子,还是普通士兵,拼得就是运气。
  
  商国每一寸领土,都是商王一家打下来的。
  
  在朱见漭心里,这四个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四个顶级名将,尤其赵王,是猛帅。
  
  大明朝臣认为朱佑梐是一个治理型皇帝。
  
  恰恰相反,只是他的弟弟们太耀眼,遮住了他的锋芒而已。
  
  老皇帝的皇孙中,朱佑梐的军事水平能排进前十,而且这家伙是打过仗的,作战同样勇猛。
  
  只是朱见漭出征,需要他监国,稳定朝局罢了。
  
  大明朝臣看重了他老实。
  
  殊不知,这种老实是跟齐王、赵王、鲁王三个比出来的,这三个家伙个个都是名帅,朱佑梐再差,也是个顶级名将啊。
  
  也不看看他爹,朱见漭的军事实力,可以和太宗皇帝拼一波的。
  
  整个东欧,一亿多人口,像莫斯科汗国,是东欧顶级帝国了,看着朱见漭吃干抹净容易,换做其他皇子去,早就被吃得只剩下骨头了。
  
  而现在,东欧一亿多白人去哪了?
  
  景泰六十四年,商国、齐国、赵国、鲁国,总人口4.9亿,其中仅有6000万白人,大部分是臣服者,还有一小部分是哥萨克骑兵。
  
  这些白人,承担着东欧最脏最累的工作,苟延残喘的活着。
  
  大商没有奴隶,其实有奴隶差不多。
  
  这六千万白人,有朱见漭压着,一个水花都翻不起来。
  
  可换做朱见淇去了当商王,可就未必了。
  
  朱见漭回大明秉政后,并没有太长时间的新手期,很快就如鱼得水了。
  
  而朝堂上的官员也在观察朱见漭,观察他的处事风格。
  
  朱见漭和老皇帝一样,都是看批好的奏疏,而不是随便揽权。
  
  朱见淇就不一样,朱见淇刚刚完全秉政后,就将批红权拿了回来,仅仅三个月,就将批红权灰溜溜送回司礼监了。
  
  真能累死。
  
  即便太祖皇帝复生,也不可能处理如此庞大疆域的全部政务的,一个人二十四个小时是处理不完的。
  
  就像司礼监,景泰四十年前,只有一个掌印太监。
  
  现在呢,有四个掌印太监,二十几个秉笔太监,七十多个随堂太监,就这还在年年增加呢,实在太累了。
  
  皇权下乡之后,连村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需要朝廷御批。
  
  村里的各种事,比如说鸡丢了狗丢了,地方给找到了或者没找到,是要写成报告的,只要报案了就要形成报告,送上来。
  
  倒不是朝廷直接去管,而是朝廷要知道。
  
  就像内阁,景泰四十年时,首辅一人,阁臣六人,到了景泰六十年,是首辅一人,阁臣十人,近两年已经增到了十六个阁臣。
  
  八部也增设了副尚书,又增加了四个副侍郎的编制,实在太忙了,从上到下所有事,都要管的。
  
  地方官员也在年年增加,随着京察深入,民间政务事无巨细的报上来,上面也需要人处置,就需要增加相应编制。
  
  前些年还会有人喊着冗官,现在没人说了,都喊着增加人手吧,太忙了。
  
  六部扩大到八部,朝野上下都不满呢。
  
  现在,八部要扩大到十六部了,确实权力分散了,问题是忙不过来啊,一个尚书,一天只盖章,盖一天都盖不完,还没处置政务呢,还需要讨论呢,早晨要上朝,还要入宫禀报,参与重大事件的决策,别说一个人,三个人都忙不过来。
  
  所以,朝廷一致通过,景泰六十六年,增设八部,四寺,两院。
  
  以后就是十六部十寺四院二十四司。
  
  管制也要在基础上增设、增改。
  
  像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教育部等等,全部都要单独成立部,还要增设副侍郎两人,就是有六个副侍郎了。
  
  尚书是一正一副,左右两个侍郎,六个副侍郎,酌情可增设一个副侍郎。
  
  内阁要补入阁臣,变成一个首辅,一个次辅,二十一个阁臣,总人数23个,单数的原因是方便投票表决。
  
  一直以来,内阁里大事都是投票的。
  
  让朱见漭把天下大事都看完,一天都能累死。
  
  所以,他改进了帖黄,把重要大事要事汇总,缩写成四个字,提交上来,他用四个小时看完即可。
  
  这一点他很像老皇帝,相信朝臣,只负责大事把关,大事拍板,其他的事几乎放权给阁部。
  
  朱见淇则不然,大事小情都想抓在手里,不懂得抓重放轻。
  
  但他还算勤勉,每日看奏疏时间在八个小时以上,却还看不完,哪怕再加八个小时也看不完的。
  
  朱见漭可就比不了他了。
  
  他看一会就烦躁,勉强看个四个小时,基本都丢给朱佑梐来看,他在宫中呆的蛋疼,居然弄一匹马,在宫里面骑。
  
  他的王妃早就死了,这些年也没立王妃,在商国时就没人管得了他,一群妾室,都没儿子,谁敢说他呀。
  
  他将紫禁城里圈出一块跑马场,天天在里面跑。
  
  到了大明,恶习不改。
  
  结果被朝臣告到了老皇帝那里去了。
  
  到了十月底,老皇帝身体见好,正在殿里溜达,朱见漭过来请罪。
  
  “嘿,大明和你的商国不一样吧?”朱祁钰倒没怪罪他。
  
  “爹,儿子从小就不安分,这些年驰骋疆场,最烦的就是在这深宫里坐着,那些言官明知道儿子的性格,还上疏弹劾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