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91章 魏国篇,用水挟制诸侯国的霸主国

第391章 魏国篇,用水挟制诸侯国的霸主国

第391章 魏国篇,用水挟制诸侯国的霸主国 (第1/2页)

景泰六十三年,明魏铁路正式通航,从北京出发,终点是里海北岸,魏国南都谯都(杰兹卡兹甘)。
  
  从北京出发,只需要二十四天,就能抵达谯都。
  
  这里还不是明欧铁路的终点站。
  
  从谯都站,南北方向,南方通往印度,北方通往乌拉尔山方向的叶卡捷琳堡(安邑)。
  
  预计一年后,铁路接通大商国铁路网,连通东都喀山、中都莫斯科,南都克里米亚。
  
  截止到景泰六十三年,商国境内铁路已经四通八达,覆盖三个首都的铁路网,已经非常完善了。
  
  铁路技术,完全采用大明技术,轨制和明轨一样,只需要接通,就能实现北京到莫斯科,全干线铁路。
  
  印度五王境内也都修通了铁路。
  
  预计景泰六十六年左右,整个欧亚大陆上,完全被铁路网覆盖,一个大明游客,可以乘坐国内任何国际铁路线,畅游藩国,最西面可以领回黑海的风光。
  
  这条铁路的终点,最终是陈国的里斯本。
  
  铁路会穿过开罗运河,通向非洲,在景泰七十年之前,修通亚欧非全部铁路网。
  
  魏国紧跟大明的脚步。
  
  大明开设股交所,魏王就将积蓄全都投进去,再将国内企业统统打包上市。
  
  老皇帝喜欢,他就从国内遴选家,给老皇帝看一乐。
  
  作为太子的嫡亲三弟,在民间颇有孝名。
  
  甚至,每年都会上奏疏,请求朝觐,以全思父之情,都被中枢驳斥回去了。
  
  也许老皇帝也想见见自己的儿子,可制度不允许的。
  
  朱见淇倒是不想见自己的亲弟弟,他更想和亲儿子其乐融融。
  
  可景泰六十三年年底,韩王朱佑榷、辽王朱佑槿去继藩,这个年朱见淇过得就很闹心。
  
  皇族亲情还是有的。
  
  老皇帝对姐姐的感情,对皇子皇女的感情,太子对弟弟们的感情,甚至老皇帝和兄长的感情,都很值得称道。
  
  说来说去,是懿文太子起了個好头,朱家虽然有过削藩有过靖难有过夺门,总体来说,皇族是有亲情的。
  
  朱见淇体会到骨肉分离的感觉后,整个正月他都不开心,还病了一场。
  
  倒是去继藩的朱佑榷和朱佑槿兄弟俩,欢天喜地的。
  
  他俩乘坐火车去黑海。
  
  他们虽是继藩的藩王,却还是带着朝廷任务的,他们要沿途拜访王叔,送上贺礼。
  
  景泰六十三年十一月初三,他们从京师上车。
  
  西出玉门,在巴尔喀什湖地区出国。
  
  出国的铁路线一共有两条,一条是走巴克喀什湖出国,另一条是走喀什-苦盏-塔什干出国。
  
  南线已经暂停运营了,因为正在修通通往印度的铁路线,目前正在施工当中。
  
  经过苦盏,就延伸出多条铁路线了,一条是往南走印度,另一条是往西去里海,还有一条是去波斯的。
  
  所以这条线,是中亚主干线,正在紧急施工中。
  
  西出车次,目前都要从阿拉木图出国。
  
  而阿拉木图这条线,往北走还是国境内,是大明的乌梁海都司,于景泰六十年撤都司改省,变成大明第五十五个省。
  
  景泰五十七年,在乌梁海省内的阿尔泰山北麓,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铁矿区。
  
  当时正在和魏国换土。
  
  发现铁矿后,进行勘探,勘探结束后,才和魏国换土,然后就将乌梁海改都司为省,彻底成为大明最后一个省。
  
  乌梁海省毗邻宁夏和西域,拥有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两条河夹着的所有领土,是大明最大的一个省份。
  
  但北面冻土区太大了,老皇帝就赐给魏国一块。
  
  在景泰五十五年,从阿拉木图到托木斯克铁路线修通,大明的疆域也彻底确定下来。
  
  在景泰六十二年,托木斯克到秋明的铁路接通,秋明石油,刚好可走这条火车路,送入大明。
  
  到景泰六十三年,大明和魏国,铁路网完全相连,两国百姓自由出入两国。
  
  刚开始魏王朱见濬还担心,藩国百姓会逃离藩国,返回大明的。
  
  但铁路干线开通一段时间后,很少有人逃回大明,才彻底放心,逐渐放松管制,允许两国百姓自由出入。
  
  准确地讲,大明和魏国不是两国,而是一个国家。
  
  大明和藩国也还是一个国家。
  
  现在移民才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尚且对母国有着很深的感情,而随着时间越久,这种感情就会越淡,最后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韩王和辽王一路看着大好河山,心潮澎湃,心中艳羡大哥,能成为坐拥如此庞大帝国的皇帝。
  
  可他们是庶子,又能出去外藩,已经比其他弟弟强多了。
  
  火车进入魏国地界。
  
  魏王派人守在边境线上,等待着两位亲王驾临。
  
  中亚十分缺水。
  
  朱佑榷以为会看到黄沙漫卷的景象,奇怪的没有。
  
  得益于中华江连通鄂毕河,鄂毕河南引,在明魏宁伊四国联合建设下,引鄂毕河的水灌溉中亚,甚至灌溉波斯。
  
  从景泰四十二年立项,景泰四十七年开始付诸实践,用了十四年的时间,于景泰六十一年,中亚供水计划彻底成功。
  
  总体来说,缓解了极度缺水的情况,确实好转了,但还没有根治缺水难题。
  
  这也是宁伊两国,对魏国百般隐忍的原因。
  
  他们都需要鄂毕河注水中亚。
  
  需要鄂毕河的水。
  
  如果魏国断了水,中亚各国都可能会渴死,所以在疆土谈判问题上,各国只能忍着魏国的霸道。
  
  魏国都城本来立在秋明,秋明改为许都。
  
  但朱见濬未胜先虑败,国都建在一片平原之上,万一大明西攻,吞并魏国,魏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后盾型首都。
  
  就选择在叶卡捷琳堡上建都,改名为安邑。
  
  叶卡捷琳堡建立在乌拉尔山里,乌拉尔山遍地是矿资源,可以作为魏国的大后方,也能作为魏国的资源都城。
  
  火车奔跑在魏国境内。
  
  兄弟两个开了眼界,都以为藩国很穷,可他们看见车站旁商贩人满为患,他们很注重年轻人市场,卖的商品都是动漫人物。
  
  “二哥,你说他们有授权吗?”朱佑槿买了一对钥匙链。
  
  发现这钥匙链做的很工整,做工不比明人差。
  
  朱佑榷把玩着:“怎么跟京师夜市卖得差不多呢?”
  
  一问才知道,他们的钥匙链是出口货。
  
  当然有授权了。
  
  专利法在藩国照样通用,都是大皇帝给授权的。
  
  毕竟免版权三十年,全世界明人都可以使用的,只要去注册一下授权证就可以的。
  
  衍生版权虽然不免费,收价也很公道。
  
  “咱们在夜市上买的是魏国货?”朱佑榷和朱佑槿都看到了对方严重的震惊。
  
  按理说这应该是明货啊。
  
  大明不可能没有这样工艺的,难道京师小商品工厂不会赚这钱?
  
  经过询问才知道,明人也有工厂,但没有我们的工厂便宜,我们工厂人工成本低,商品售价自然就低了。
  
  看着手里这条钥匙链,朱佑榷和朱佑槿面面相觑。
  
  “原来在大明垄断全行业之下,藩国也不是穷得要饭的。”
  
  “皇爷爷总说,提高产品附加值。”
  
  “好嘛,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那么低端产业链就必须向藩国转移的,而藩国似乎靠着这些低端产业链,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魏国人口在景泰六十年时破亿,今年人口达到了1.2亿。”
  
  “如果魏国一亿多人,想进入大明同等生活水平。在我原来的意识里,认为永远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对继藩,并不太感兴趣。”
  
  朱佑槿说实话:“可是,这条钥匙链,却让我看到了另一面。”
  
  “咱们一路走来,这魏国繁荣景象,不比大明差多少,甚至比西域几个城市还要富饶……”
  
  朱佑榷打断他:“我看不比长安差。”
  
  是啊,不比长安差。
  
  虽然这里是魏国的西都,却能和长安比肩繁荣。
  
  长安是大明西北最繁华的城市,受限于饮水问题,人口在一千万徘徊,等到叶尼塞河引水成功,长安人口会迅速攀升突破两千万的。
  
  “继藩,似乎不是咱们想的那么坏。”
  
  “咱们也未必永远做大明的附庸。”
  
  “咱们的韩国、辽国,也能成为和大明一样的富裕国都,成为一方霸主。”
  
  朱佑榷跟着点头。
  
  “难怪皇爷爷总担心空心化的问题,看看魏国的繁荣就知道了,他们只是吃进了大明的低端产业链,就有了今天的繁荣。”
  
  “如果魏国继续上进,依靠低端产业链,向上发展,抓住大明产业链转移的关键时刻,进行弯道超车。”
  
  “说不定,魏国会成为霸主国,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大明。”
  
  朱佑槿说完赶紧摇头:“不会的,魏王不敢的,他们不敢把自己做得那么好,担心大明将富饶的魏国一口吞进去。”
  
  “那才不会呢。”
  
  朱佑榷鄙视道:“咱爹是打仗的人吗?大哥倒是有心打仗,他有皇爷爷的本事吗?”
  
  “你看看皇爷爷这几年的布置,这是担心藩国咬大明一口,大明还无力反击。”
  
  “皇爷爷的战略眼光,可是历史顶级的。”
  
  这话让朱佑槿笑了起来。
  
  想起来在东宫中,他爹被爷爷支配的日子。
  
  旋即,心情黯然,他们出去继藩了,未来再也不可能返回大明了,就算能回去,再也见不到爷爷了。
  
  他们和爷爷的感情,要比父母更深。
  
  火车在浩荡的草原上驰骋。
  
  哈萨克大草原是种植不了粮食的,因为土壤层薄、肥力太低、缺乏水资源灌溉、气候不适合,种了也不出产粮食。
  
  这些年魏国为了在草原上搞种植业。
  
  魏王从唐国购买大批鸟粪,唐国的秘鲁,就是鸟粪的天堂,仅靠卖鸟粪,唐国就能成为南美霸主。
  
  魏国大批采购鸟粪,希望用鸟粪增加土壤肥力,进而达到种植的目的。
  
  魏国有两大弊端,一个是不挨海,虽然拥有咸海和里海两个内陆海,却没有出海口。
  
  另一个就是草原和沙漠面积占比高,优质土地太少,粮食产量太低。
  
  魏国想成为霸主国,仅靠一个多亿人口是无法做到的,魏国坐在资源宝库上,油铁资源要什么有什么。
  
  唯独缺了这两样。
  
  魏国有钱,就开始建立实验室,研究化肥。
  
  可以说,魏国出产的化肥,质量比大明的还要好,对于化肥的研究,魏国走在诸多藩国的前沿。
  
  因为粮食问题是卡脖子的难题。
  
  如果魏国自己不攻克难题,永远都别想称霸,未来只会成为大明的小弟,亦步亦趋的小弟,早晚会被大明一口吞掉。
  
  所以呀,魏王朱见濬很早就在布局化肥的研究。
  
  而大明换土,想用冻土里的黑土,换取黄土,给了魏国启发。
  
  魏国也有大面积冻土区啊。
  
  也可以换土啊。
  
  结果,魏国专家发现,冻土层的土,不具备种植条件,根本不是黑土。
  
  因为土壤的肥力是经过生物新陈代谢带来的,冻土不生存生物,就算有生物新陈代谢,也是冻在土壤外了,根本不能和土壤进行化学反应,导致土壤很贫瘠,达不到黑土的标准。
  
  换土是不可行的。
  
  魏国就在想,能不能人工制造出适合种植的土壤?
  
  种植这个难题,不止魏国有,但只有魏国肯烧钱钻研,肯花大价钱去投资研究。
  
  像沙漠区的那些国家,根本没法搞普通种植的,他们都靠附近国家供给粮食活着,也就是永远无法称霸。
  
  魏王不一样,他也是皇后嫡子,又是皇族中最聪明的皇子之一,他从小就具备超凡的野心。
  
  他爹从小就教导他,有野心就要有和野心相匹配的耐心。
  
  没有耐心,野心永远是最没用的。
  
  所以,建立魏国之后,他心心念念的就是粮食问题和港口问题。
  
  港口暂时无解。
  
  粮食问题却可以靠努力来解决。
  
  哈萨克大草原上,土壤贫瘠只是一方面,土壤涵盖深度浅,植物根系无法扎根。
  
  那就从冻土区挪出冻土来。
  
  对冻土进行人工活化增加肥力,然后再铺在浩瀚的草原上,这笔投资魏国愿意出。
  
  正好草原上土壤层少,增加新土,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
  
  所以,魏国就从唐国进口大批大批鸟粪。
  
  订单签订了。
  
  但鸟粪怎么运进来呀。
  
  魏国没有港口啊。
  
  鸟粪不贵,运输成本也能接受,但如果用车子一车一车推,那成本可就恐怖了。
  
  摆在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波斯湾,经过隋国运进里海,而这段路需要用火车运。
  
  一条是走红海-开罗运河-伊斯坦布尔-黑海,还要走隋国的藩国,再进入里海,也就运进来了。
  
  第二条路运费成本要高,因为这是南美运过来的鸟粪,走波斯湾是最近的。
  
  两条路都要经过隋国。
  
  偏偏隋国和魏国还不太对付。
  
  两国在领土上还有纠纷,但这点好说,请老皇帝出面,他再给隋国一些领土,隋国不至于在此事上下绊子。
  
  因为隋国也很缺粮食,也想看看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等计划成功,他可以向隋国出售这项技术。
  
  但是呢,选最近的路,成本会也直接翻两倍。
  
  少量运输,魏国的财力能吃得下,可如果是大量运输,魏国财力可就吃不消了。
  
  因为哈萨克草原实在太大了,要铺平这里的全部土壤,预计投资在500亿左右。
  
  没看错,500亿!
  
  如果有港口,也就100亿,没有港口啊,要走两段火车,全都靠人运,人工成本老贵了。
  
  还得从冻土区开采土呢,还要制作人工土,都是钱啊。
  
  其实哈萨克草原北面,魏国是有农田的,但这点农田,也就够一亿来人活着了,再多人就得挨饿了。
  
  养活这些人,还是不怎么吃肉的情况下。
  
  没看错,一个牧区国家,居然舍不得吃肉,因为粮食不够吃啊,肉是要拿出去卖的,卖掉换粮食。
  
  魏国是大明最大的畜牧合作国,牧区生产出畜生肉,都卖给大明了。
  
  整个魏国,最大养活人口数字在6000万左右。
  
  但魏国翻了一倍,只能少吃肉来维持人口规模。
  
  就这样魏国还鼓励生育呢。
  
  其实,利用叶尼塞河的计划,是魏国率先提出来的。
  
  当时朱见濬给老皇帝上疏,意思是大明不利用叶尼塞河水,就让魏国利用。
  
  引叶尼塞河南下灌溉工程,是魏王先提出来的。
  
  老皇帝在中枢一锤定音。
  
  倒也没有只给大明北方使用,也承诺给魏国和中亚诸国使用。
  
  在草原上种地,另一个弊端就是灌溉难题,中亚是极度缺水的,纵然有中华江和鄂毕河饮水计划,水源还是比较稀缺的。
  
  重点是水源分配不平衡,使用不够充分。
  
  朱见濬继藩后,就开始大规模植树,对于沙漠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胡杨林,谨防土地进一步沙化,同时减少放牧数量,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林政策。
  
  魏国建立三十年,总共种树17亿棵,人工制造出大面积森林。
  
  加上民间总种树量,达到了百亿棵。
  
  尤其在防治沙化问题上,功效卓著,大量种植树木,也涵养水土,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难题。
  
  和大明一样,在占据费尔干纳盆地后,对正在沙化的地区,进行疯狂植树造林计划。
  
  大明总共在费尔干纳盆地总种树高达上百万亩。
  
  费尔干纳盆地成为大明的水果盆地,遍地都是好吃的水果,整个水果盆地,供应大明和中亚地区的水果食用。
  
  就像塔什干,本来是大明咸海总督的驻地,后来被封给了魏国。
  
  明军刚刚占领塔什干的时候,一片废墟,土地正在急速沙化之中。
  
  当时的明军,在范广率领下,在塔什干地区进行种植树木,如今魏国的塔什干,绿色嫣然,城市漂亮又宜居,全是大明的功劳。
  
  整个中亚,都在种树。
  
  整个帕米尔高原区,是大明的葱岭,大明刚占领时,被蒙古人糟蹋的已经在沙化中。
  
  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理,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株株苍天大树,绿色嫣然之下,水资源居然比之前多了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