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

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

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 (第1/2页)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召集民间物理学家,共同编纂物理新教材。
  
  因为物理、化学内容不断丰富,教科书需要重新编纂,而教材的编纂,仅靠中枢官员是不够的。
  
  皇帝向来集思广益,从民间选取相关人才,进入中枢参与教材编纂。
  
  今年,将正式编纂力学教材。
  
  力学包含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流体力学、地质力学、弹力力学等多个力学定理。
  
  之前物理教材里涉及到力学知识,但第一次系统编纂相应教材。
  
  西方定理,更加突出个体,比如牛顿定理,以个人名字为定理名称,突出个人個性。
  
  这和西方世界的传统理念有关系,他们更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突出个性。
  
  东方传统观念,则是突出集体、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同思想。
  
  所以,华夏的很多东西,民间用了几千年,谁发明创造的,没人知道,比如乘法口诀,这东西五千年历史了,谁发明的,至今不知道。
  
  就像很多数学定理,大明也有。
  
  只是不叫外国的名字罢了。
  
  刚开始朱祁钰也觉得数理化大明不行的,可定理放在一起,对照着看的时候,发现定理内容是一样的。
  
  到底是西方抄了东方,是印度抄了东方,这一点朱祁钰也叫不准。
  
  反正大明的数学定理,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只是没用现代符号表示罢了,用的古文字符号写出来的。
  
  这样的数学定理有很多,大明本来就有。
  
  朱祁钰派人去考证,可几经战火,几乎都无法考证了,但朝中官员一致认为,数学定理的源头是华夏。
  
  因为华夏的数学书籍,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数学的民族。
  
  后世认为华夏数学不行,那是没研究古数学符号,就得出数学不行的结论,纯属跪习惯了。
  
  华夏数学,在鞑清之前,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不敢说绝对领先,起码和世界是平齐的,差距就算有,也很小很小。
  
  东方的东西,命名要么以实物为名,要么以这东西的功能命名,很少以人名命名,这就使得这东西发展很久之后,人们忘记了创始人的名字。
  
  西方则是特别注重个人存在的价值,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追求独立、平等、自由。
  
  他们的自由,是极致的自由。
  
  而东方的自由,是在集体框架内的有限自由。
  
  而且,东方人性格腼腆,不愿意将一个东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西方人则以此为荣。
  
  而随着东西发展不平衡,就造成了东方很多东西,被自我矮化、自我抛弃,西方换个名字后,拿回来重新占领东方市场。
  
  其实人都是一样的。
  
  大明同时代的西方,欧罗巴百姓是极端向往大明生活的,大明真的是他们心里的白月光。
  
  老皇帝想把大明打造成,绝对领先于世界的军政经文全方位高达发达的社会,让夷国、藩国永远向往,可望不可即的国度。
  
  全方位领先,需要全行业齐头并进高速发展。
  
  皇帝一手将文娱企业拉起来。
  
  政经繁荣,才会带动文娱繁荣,否则,文娱是无法繁荣的,文娱业,其实是军事之外,第三方角力局。
  
  老皇帝提前布局,给文娱行业充分的发展空间。
  
  但要千万注意,不要被藩国弯道超车。
  
  不是没有案例的,推理,起初最盛行地方是欧洲,最后被小日子给干成世界第一。
  
  欧洲奖项也坏,把推理的奖项给取消了,然后再也不提了。
  
  却造就了小日子推理的极端繁荣。
  
  推理成为了人家的名片,然后世界不认这东西了,耍赖了。
  
  文娱行业,容易弯道超车,小国都靠文娱繁荣一时,像泰国、韩国、香港。
  
  想守住文娱业的扛把子,掌握绝对话语权没用的。
  
  得做大市场,吸引外国优秀创作者,在大明创造,为大明生产优质内容。
  
  优质内容其实是人创造出来的。
  
  这东西不靠科技,就靠人脑,只要高层足够重视,都能发展起来的,门槛儿很低的,所以文娱行业,只是政经繁荣的表象罢了。
  
  老皇帝把文娱业,放在战略层面上。
  
  一定会造就文娱行业的极端繁荣。
  
  但想让文娱业持续繁荣,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全产业链人员受益,才能持续不断产出好内容。
  
  可好内容,就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写出来的。
  
  就说从赋到诗到词,阶段性审美降级。
  
  其实,也恰恰说明文人水平的整体滑坡。
  
  从元杂剧到,到白话文,到近现代。
  
  肉眼可见的大滑坡,一年不如一年,一本不如一本。
  
  恰恰说明,是文人水平不行了,创造优质内容的人不行了。
  
  有一方面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
  
  人只要在苦难中,才会写出动人的词句,一个人十分幸福,是写不出好东西的。
  
  有人说爽文能,可爽文是精神食粮吗?
  
  只有在苦难中的人,才会写出高级文学。
  
  这个苦难,有精神苦难和身体苦难,三国演义的作者不就是因为政治仕途不得志,才回家写书的嘛。
  
  如果罗贯中在太祖皇帝手里干得如鱼得水,他会回家写书吗?
  
  不会了。
  
  写了也不会是三国演义。
  
  看看朝野上下,所有人都是诗人文学家,可他们的诗词,谁读过几句?
  
  不就是吹着唠的嘛!
  
  创作者没有好内容,自然就造成了审美滑坡,读者都没看过好东西,随便看什么垃圾都觉得好看。
  
  这就造就了爽文涌现,封神演义就是爽文,蜀山剑侠传就是爽文,射雕英雄传就是爽文。
  
  所以,老皇帝一直在思考,明人生活质量直线提升,会不会早就大明会缺失一个创作者大时代呢。
  
  真正苦难,和无病呻吟是两个概念。
  
  无病呻吟是吃饱了闲得蛋疼,写出来的垃圾;真正的苦难,写出来的才是最动人的文章。
  
  一定会的。
  
  也许大明现存的书籍市场里,有很多沧海遗珠,这就需要后人一点点打捞了。
  
  但这不意味着文学就没有希望了。
  
  恰恰相反,很多贫困的藩国,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创作者的,未来文娱大繁荣地区,一定不是大明。
  
  所以,老皇帝开始提前向藩国布局文娱。
  
  这个时代好在,全世界讲汉话,行汉文。
  
  就算中枢逐渐采用钢笔取代毛笔,还是有藩国在使用毛笔的,未来也一直会有藩国在用毛笔。
  
  文化,恰恰是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方式,保存下来的。
  
  就像战国历史,取材自鲁国史书,因为鲁国史书保存下来最完整。
  
  老皇帝在大明一百多个藩国内,都办了文学杯赛,设立景泰杯文学竞赛。
  
  希望涌现出真的文学顶级人才。
  
  这些年,大明的医疗发展极为快速。
  
  新医学和传统医学火花碰撞之下,竟将传统中医打得啥也不是,因为新医学打着科学的名头。
  
  大明医院全部是私营的,各家医院为了揽客,无所不用其极。
  
  新医学把中医贬得啥也不是,斥之为伪科学。
  
  向来都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对中医来说,就不是跑断腿那么容易了,而是彻底死球了。
  
  必须得承认,中医里招摇撞骗的人很多,十个医生,未必有一个是良医。
  
  再加上背后有资本鼓吹新医学,患者就去试试,结果一针见效。
  
  百姓自然就选择了新医学。
  
  新医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
  
  景泰三十年时,民间医院是中医院九家,新医院一家。
  
  而到了景泰六十三年,中医院能剩下一家就不错了。
  
  然而。
  
  一针见效的患者回家,就会发现自己有了其他病,又去医院扎了一针,过几天又发现又有个地方生病了。
  
  这就造成了,治病死循环。
  
  有病去治病,治好了又得病,再治再得,离不开医院了。
  
  病是永远不会好的。
  
  患者们自己去比较。
  
  才知道,中医院是慢,是庸医多,但只要找对医生能治病,准能治好,而且没有后遗症。
  
  不用一趟一趟跑医院了,治好了就是好彻底了。
  
  不会像新医学那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治好这里搞坏那里,然后像糊裱匠似的,哪里有病治哪里。
  
  新医学治病,中医治人。
  
  看看太医院就知道,新医学是皇帝一力倡导的,可他很少扎针,每日都用中医调理,很少使用西医。
  
  倒是于谦晚年得了阑尾炎,新医学为于谦手术成功,一炮成名。
  
  这被新医学当成宣传点来大肆宣传。
  
  可当时于谦,那是疼晕了,是皇帝给他做主,给他开刀的,若于谦做主,打死他都不会同意开刀的。
  
  至于于谦事后多么怨恨皇帝,估计没人知道。
  
  治好也是误打误撞。
  
  当时的手术环境、条件、能力都不是现在能比的。
  
  可手术,和新医学的理念还不太一样,手术是哪里坏了就切哪,通俗点说考验的刀工,跟厨子切菜是一样的。
  
  新医学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涉及人体方方面面,和中医一样,是一套很系统的理论。
  
  参与这套理论编纂的,还有谈允贤呢。
  
  皇帝推广新医学,因为新医学治病快,对于急病有着巨大的功效。
  
  民间有两医之争。
  
  老皇帝觉得没有优劣,都有好处,新医学治病及时、效果显著、覆盖病情面广。
  
  传统中医则是没有后遗症,善于治慢姓病。
  
  给百姓一个选择的空间,总是好的。
  
  谁能想到啊,中医院被挤死了。
  
  百姓是没有长远眼光的,生了病就想快点好,自然就选择了新医学,久而久之,又觉得新医学坑钱。
  
  去找中医吧,发现中医快被挤死了,一个个要价死贵。
  
  吃两副药效果一般,没有耐心,调过头来又回来打针了,打两天针这块好了那块又坏了。
  
  然后他们两边骂,新医学也骂,中医也骂。
  
  这几年,两医之争甚嚣尘上。
  
  朝廷也没辙,只能掏钱扶持中医院,扩大中医院市场份额,这是纯亏本的生意。
  
  别看百姓骂新医学骂得凶,真正去看中医的还是少。
  
  甚至民间中医诊所,都已经开不下去了,患者一天比一天少。
  
  内帑只能掏钱扶持,对中医诊所进行免税,并进行一部分房屋租金扶持。
  
  尤其是欧洲瘟疫,新医学再立奇功。
  
  很多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至于产生的后遗症,是绝口不提的,反正都是藩国,谁也跑到大明状告他们呀。
  
  老皇帝只能下旨,呼吁百姓强身健体。
  
  这就引出了一个社会问题。
  
  工作压力大呀。
  
  工人们每天上班,一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哪里有时间锻炼身体啊。
  
  身体素质差,自然而然的防病能力差。
  
  对于减轻工人压力的政策,中枢迟迟没下。
  
  因为要全盘考虑呀。
  
  工厂主赚钱,靠的是剥削劳动力,如果朝廷强制给劳动力放假,增加工厂成本,可能造成工厂主破产。
  
  这会造成生产出来的产品涨价,流通进入市场后,消费者觉得涨价后,不会购买这个产品,又会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崩塌。
  
  看似涨了几个工人的工资,其实是毁掉整个产业链。
  
  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中枢花钱补贴工厂,要么就放弃低附加值产业链,并将低附加值产业链向外移。
  
  这就会造成空心化。
  
  老皇帝对大明的社会构架,内地是高附加值产业,外围是低附加值世界工厂。
  
  制造空心化,在这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行的。
  
  大明之所以强大,强大的点在于强大的工业制造力,一旦自断臂膀,必然有藩国腾飞。
  
  现在的世界,和后世完全不一样。
  
  这些藩国里都是明人啊,个个勤劳肯干,个个都是卷王之王,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赚不到钱。
  
  这个世界上最卷的人。
  
  大明敢稍微松懈,这些藩国会疯了似的追上来。
  
  今年,封在北美的大夏,今年财政收入破亿,成为最富裕的藩国,这就相当于景泰四十年时的大明了。
  
  虽然人少,但他们可以生啊。
  
  也可以吞并整个北美诸多藩国,独霸北美。
  
  南美的唐国也不差,几乎就破亿了。
  
  一个工业国家的衡量水平,绝对不是人口,人口反而是最没用的,只要工业产值足够高,这个国家就是强国。
  
  财政收入突破五千万的藩国,起码有五个。
  
  想想吧,未来的世界会多卷。
  
  大明都不用制造业外移,过不了几年,藩国的制造品就会向大明反倾销,因为人家人工便宜呀。
  
  制造业,靠的就是便宜的人工,赚的是辛苦钱。
  
  而随着人工成本增加,自然而然的就会往高附加值产品上生产,同样一块玻璃,一块普通玻璃多少钱?一块火车车玻璃多少钱?一块显微镜镜头多少钱?
  
  而普通玻璃呢,百姓永远是要用的,百姓可不会管这东西是不是国货,他们只会在乎便宜与否。
  
  不便宜,我们就不会选择的。
  
  这就是欧洲殖民其他国家的原因,因为欧洲劳动成本太高了,他们不得不去占领新地,用蛮荒之地的人给他们做工业生产,然后他们寻找市场,比如鞑清,卖给鞑清,他们直接载着银子回国。
  
  等到鞑清衰弱之后,他们就直接进来抢了,太富也是罪。
  
  大明也对世界进行殖民,可这个殖民,是鸠占鹊巢式殖民,是花钱殖民,不是赚钱殖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