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六一八章 第一次议事

第六一八章 第一次议事

第六一八章 第一次议事 (第1/2页)

给士子以军伍的前途,这是赵曦逐步淡化文武两举措之一。
  
  第一项就是在议政名额上增加文佐官,第二项就是今天要说的……从役兵制推动文武融合。
  
  国朝重文轻武,本质上应该是受前几十年混乱的原因,根子上对武将恐惧。
  
  改变文武的界限,一直是赵曦考虑的问题。而用议政席位来引导文官入军伍,赵曦也知道,这很难从情感上让文臣认同军伍,甚至在赵曦看来,趁三级决策制进入军伍的文臣,多数文武是冲着议政席位去的,是一种投机行为。
  
  这样是无法真正实现文臣变武将这个质变的。而役兵制是从基层做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士子深入军伍中,到有资格进入议政的年纪,真没法说清是文臣还是武将。
  
  “官家,如此一来,将大比置于何地?又如何甄别文武?”
  
  韩琦不说这话才奇怪。赵曦也在等着有人反驳,然后试试这样的议政体制。
  
  “哦?韩阁老说说道理,为何要区分文武?与大比又有何干?”
  
  “官家,朝廷规定大比每三年一次,而役兵年年有。从国朝历年开科的情况看,读书人二甲及第到致仕之时,也未必有晋位议政的可能。”
  
  “而役兵选兵,进入军伍的士子,在一定程度上经过磨堪进入议政比大比的可能性大,如此会导致国朝英才流失……老臣以为,此举不妥。”
  
  这韩稚圭!赵曦从皇城司哪儿看到过他跟富弼的暗室之言,还以为他能醒悟呢,结果还在文武圈上打转。
  
  难不成进军伍就不是英才了?还是说因为要接受讲武堂培训,有可能成为狄青的学生,如此便会让他那句:东华门唱名方为好汉而自食其言?
  
  狄青拒绝了赵曦提名内阁和议政的好意,换取了在大战事时有披甲征战的机会。
  
  现在狄青很享受当下的生活。整日跟军卒校尉将帅的各个班级训练,并教授兵法课程。
  
  这些年,他在讲武堂得到了一生中最多的尊重。
  
  这样的身份,让狄青能回避朝廷纷争,同样也没减少他在军中的人脉和威信,甚至可以说随时披甲随时可以发挥将帅的作用。
  
  就是种鄂和郭逵,也有意像狄青那样留在讲武堂。
  
  赵曦在讲武堂透露过想法,可以想象,一旦将这样培训延续下去,用不了几年,整个国朝的军伍中,从校尉到将帅,都跟讲武堂的武佐官有师生之谊…~
  
  若是这里面再加上士子…~韩琦到底是担心自己被打脸还是其他?不确定。
  
  由讲武堂培训军卒校尉将帅,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武将独断的可能,又不存在将不知兵的可能。
  
  “韩阁老以为,士子为武将就不是英才了?就不是国朝臣子了?”
  
  “官家……”
  
  “官家,老臣此举甚好!士子由军卒做起,军伍擢升之通道,势必需要战功和资历两项得进。如此,能实现最终真正的以文驭武的效果!”
  
  张方平对于文武的成见不深,性子比韩琦还急,直接打断了韩琦的话头,支持官家的举措。
  
  “如此一来,哪还有什么文武?”
  
  韩琦很恼怒,特别是张方平打断他表达。
  
  “人生来无文武之分,学文即为文,练武就是武。至于在朝堂上,只有文武职不该有文武之分。”
  
  张方平可不怵韩琦的嘴,他也是靠嘴吃饭的。
  
  “安道所言极是。同殿为臣,陛下恩准文职就是文臣,领兵就为武将。”
  
  哎呦……陈升之也参与了。有点意思,看来新进内阁有一条战线的味道。
  
  “官家,臣以为可行。士子读书,尽管三年大比的制度以法令固定,但可及第者在国朝读书人中仍是士子之中的少数。如此方有了特奏名一说。”
  
  “官家之举措,相当于为士子开辟了另外一条为国效力的通道,对于士子而言这是好事。”
  
  “国朝军备羸弱的事实,武将不懂谋略,文臣不知兵事也是原因之一。如此举措,可从根本上解决士子不知兵事的现状,也可以促进军卒致力于熟读圣贤书。为一举多得之举措。臣以为可行!”
  
  王安石的抱负就是改变国朝现状,没有什么文武之分的偏见。
  
  再说了,他对于韩琦不怎么感冒。
  
  “此言差矣,谁能说无文武之分?历朝历代的礼制设置文武,文武各尊其先圣,本身就把文武区分了。”
  
  “如此举措的结果,是导致我大宋文不文,武没武,这是乱先贤礼制之举。”
  
  司马光还是看样子,只要是王安石赞成的,他一律反对。真不知道他是太在意跟王安石的交情了,还是根本就忘记有交情这回事。
  
  听说从青苗法开始后,王安石有几次与司马光和解的举动,都被司马光堵死了。
  
  这老小子……
  
  跟赵曦预料的差不多,韩琦、王安石、陈升之、司马光,内阁有争论并且会争辩的就是这几人。
  
  赵曦看了看文彦博,见他几次准备张嘴,又几次避回去了…~果然滑头。
  
  这也是韩琦有事会找富弼而不跟文彦博交心的原因。
  
  韩绛和吕公著看热闹,王珪闭目眼神。富弼却没有在意内阁成员的争辩,而是看向了官家……
  
  怎么感觉官家并不在意内阁的争辩呢?
  
  从富弼对官家的了解,官家是很烦朝堂争辩的,以前的每次朝会,官家的神情都有不耐,而内阁成员的争辩,感觉官家在看戏!
  
  异论相搅嘛?说不定就是如此。
  
  也确实如此,赵曦提名这样的内阁,本就是存在这样的心思。
  
  至于是不是内阁成员在陪着他演戏,赵曦觉得应该不是。这一次争论的事,他没有提前沟通,纯粹是临时起意。
  
  赵曦之所以违背自己提前沟通的做事原则,第一个就是想看看自己提名的内阁是不是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第二个,他还想贯彻一下内阁议事体制是否能够实行。
  
  按照内阁议事制度的规定,一旦出现有争议的政事,是容许争辩的。这是其一。
  
  其二,争辩到了相互无法说服的地步,就开始逐个发言。
  
  在逐个发言仍然不能形成多数和少数的比较时,最后按照不记名投票来形成决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