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剑问九州 > 第1章 吹角连营

第1章 吹角连营

第1章 吹角连营 (第1/2页)

宋历五百三十二年,这一年注定要在《宋史》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宋王君子启授剑宋国上将军,儒剑宋之问。郑宋两国正式拉开国战序幕。
  
  宋之问此人,出身宋国名门,爷爷宋神书当年在当世剑仙李牧之游历北境时追随过剑仙七八年,想要学得剑仙绝技沧海一苇渡。
  
  没料到宋神书到最后也没能学到那一剑。心灰意冷之下,宋神书决定打道回府,可就当他准备横渡澜沧江时,这人突然悟了,面对澜沧江浩荡江水,得《大河剑意》。
  
  宋之问自幼便在爷爷手下文武双修,十二岁参军,战功赫赫。二十岁那年一举突破四境,成为宋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至尊。
  
  可这个有史以来很快就被刷新。
  
  宋之问刚突破四境至尊没多久,就被授衔上将军。于是此人便得了第二个称号,北境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上将军!
  
  同年,庙堂士子因宋之问曾在岳麓书院进修,一身剑术又得已经在北境小有名气的剑侠宋神书真传,口耳相传,又为这位春风得意的年轻将军添了个“儒剑”的美名。
  
  而儒剑宋之问的对手,也是大有来头,正是齐国稷下学宫最耀眼的新星,小先生陈守仁。
  
  稷下学宫作为北境儒门道统,小先生陈守仁不仅师承袁天罡老先生,得其真传,又是学宫夫子颜之推最得意的门生。
  
  所以这一战的胜负,自然是纠结了整个北境士子的目光。
  
  郑宋之战,一面是宋国的复仇雪耻之战,一面是郑国的护国保卫战。儒剑宋之问和小先生陈守仁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较量,也是稷下学宫和岳麓书院的分说,更是郑宋两国的恩怨。
  
  战争起与宋历五百三十二年晚春,儒剑宋之问率兵连拔郑国十五座城池。郑国内忧外患,太子党和小太子党之间还没分出胜负,宋之问已经剑指郑都。
  
  而稷下学宫的介入,让战争立刻出现了转机。
  
  陈守仁领齐国精兵三万,驰援郑国,欲将宋之问的军队阻击在直通郑都的咽喉要塞,汜水关。
  
  陈守仁的确做到了。
  
  宋之问连拔十五城之后,再破三城,宋国军队直达汜水关下,与陈守仁正面遭遇。两军对垒,足足耗了三个月的时间,汜水关瓮城被宋之问攻破三次,可每一次瓮城被破,宋国的军队都被陈守仁击退。
  
  瓮城三破三守,战局顿时僵持起来。
  
  一时间,攻城略地战变成了两军拉锯战。陈守仁占据汜水关,背靠郑都,辎重补给源源不断。而宋之问那边,虽然攻破了郑国的十八城池,可到底是异国他乡,想要获得辎重补给,就必须采取非常手段。
  
  宋之问的意图在于攻破郑都,一雪先王饮恨之耻,并不想如何蹂躏郑国百姓。可战局拖不得,如果他不采用非常手段,不出半月,宋国的军队就要在郑国全军覆没。
  
  这位青年将领迫不得已,终于下令,命军队掠夺粮草军需。可即便是军令再三有言,令军队不得烧杀劫掠,害及百姓性命,那些杀红了眼的士兵还是做出了种种暴行。
  
  《郑史》记载,郑历四百八十九年,郑宋国战。宋军撤离国界之后,稻城、鹅城、铁城,期年妇人所产之子,十九皆为宋民。
  
  婴孩出生,七成以上,皆被杀死。或溺,或掐,或烹之而食。存留者贱养三五年,发买为奴,与猪狗为伍。
  
  宋之问军令一出,立刻遭到了以稷下学宫为首的儒生口诛笔伐。儒剑之名,一时间在众口铄金之下,沦为笑柄。
  
  宋之问对此毫无表示,仿佛儒剑之名,对他来说无关紧要。
  
  这一夜,朗月当空,光熠星河。
  
  军旅常识,夜袭当避月夜。因为月光皎洁,会暴露军队行踪,很容易就会被敌军发现,从而导致夜袭失败。
  
  可对手是小先生陈守仁,宋之问不敢大意,还是责令夜巡斥候死盯汜水关,一有动静,即刻来报。
  
  主帅军帐。
  
  宋之问正在一盏油灯下写信。
  
  这已经是这位青年将领写的第十七封信了。
  
  可让军帐里的近卫感到奇怪的是,将军亲手写下的书信,都被他装在了一个盒子里,没有一封被寄出去。
  
  “将军,属下不明白。”近卫曾问过他,“将军写了这么多信,为何一封都没有寄出去?”
  
  青年将领只是笑了笑,看向近卫,说道:“谁说写信就一定要寄出去?”
  
  “可是将军,如果不寄出去,为什么要写信呢?”近卫还是诧异。
  
  “写信只是因为我愿意写。”青年将领笑道,“可寄出去,就要考虑对方愿不愿意看。我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