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万里大宋 > 第114章 章淳离京

第114章 章淳离京

第114章 章淳离京 (第1/2页)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之日。
  
  汴京大大小小的院里皆是开满了花,万紫千红般的颜色和那脆脆鸣叫的声音,便是在呼唤着,春日已经到了。
  
  然而春花烂漫的时候,朝中却开始变得颇为沉重起来了。
  
  赵佶开始大规模调换三省了,先是调用韩忠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随后又把礼部尚书李清臣调入三省,任为门下侍郎,而后又让翰林学士蒋士奇进入枢密院,为同知枢密院事,并且昭告天下,让以前的元祐党人如范纯仁、苏轼皆归原位,朝政自此一下动作变得气起来,朝堂上言事者也开始多了起来,谏者如流,恍若春季。
  
  王贤此时还坐在皇家的崇政殿里,等着皇帝的到来,开始日复一日的讲书。
  
  事实上,他的讲书根本不算是讲书,赵佶是一个聪明之人,而且正是上位不到几月,一心想着做一些有为之事,平常也闲不下心来听这些圣人语、古人言,所以大部分时间就和王贤说一些朝廷之事以及自己的各种理念,直到曾布知道以后,在朝中谏了一下,赵佶算老实不少。
  
  不过他还是不喜欢这样的圣人之言,王贤讲书虽然不是极为枯燥无味,但老是说这些仁义之言,赵佶还是有点腻烦,于是又故态重萌,开始说起话了。
  
  王贤此时坐在这里,面色平淡无比,他自那日听到答图不见以后,心中一直放不下,然而思来想去却不知该如何去寻她,自己现在是一届书生,什么都做不了,他只能每天照常地过来给皇帝说书,顺便听一听朝廷内部的情况如何了。
  
  “哈哈哈。”外面一下传来爽朗的笑声,然后就见到赵佶背负着手,脸上笑容满面地走了进来,王贤此时站了出来,先跪下行了礼,然后呵呵一笑道:“外面春光怡人,春柳绿绿,春花满香,而皇上却也是春风满面,不知又有何喜事了?”
  
  赵佶直接地走到上面的案台边,然后笑了笑道:“今日朕做了一件大好事。”
  
  王贤见到赵佶高兴,便问道:“陛下为人君,常以天下人为重,所为之事,皆是好事,却从不言之,今日竟然说了出来,那臣真有兴趣闻之了。”
  
  赵佶笑道:“这也是实话,朕把范纯仁和苏轼诸元祐党人召回来,据说天下士皆是弹冠相庆,不过今日朕又做了一件好事,王贤你听闻过编类臣僚章疏局吗?”
  
  王贤一愣,随即道:“就是那个编录臣们之言事的章疏局吗?臣亦是有耳闻。”
  
  赵佶笑道:“此局乃是先皇因法之事,上言太多而设,本是让诸臣僚能谨言,却未想到后却堵住了臣下们的嘴巴,变成了如此局面,朕今日听曾肇之语,便罢了此局,朝中之人除了个别皆都是大为欢喜,想来朕又是作对了。”
  
  王贤见到赵佶极为高兴,不由笑道:“陛下此举便是广开言路之行,天下自是称善。”
  
  赵佶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道:“今日让朕为高兴的便是这个。”
  
  他说着便从衣袖之中掏出一本奏章出来,王贤一见,随即惊讶地道:“陛下,这……”
  
  赵佶哈哈笑道:“你是奇怪,朕是怎么把奏章带出来的吧?告诉你,朕是趁着下面的朝臣们不注意,也趁着太后不注意,偷偷地藏在衣袖中的,神不知鬼不觉,谁也没有现。”
  
  王贤见那奏章是黑色的,便知道是地方上所呈上来的奏疏,他小心地问道:“陛下把这奏章私带出来,难道这奏章之内有何事让陛下高兴的吗?”
  
  赵佶用手指了指王贤,然后笑道:“王贤你果然深知朕意!便是如此,你自己拿去看一看吧。”
  
  王贤接过赵佶递过来的奏章,微微扫了一眼,然后便笑道:“那臣要恭喜皇上了。”
  
  赵佶呵呵笑了笑,然后走了几步方道:“筠州推官崔堰上了此奏,此人位卑而不忘国之忧,实乃大!而其中所言章淳操持国柄、遮蔽圣聪,堵住天下人之口,朝中之人言司马光为奸,而天下人皆以为其忠,而朝中之人认为章淳为忠,天下之人皆以为其为奸臣!哈哈,他还直接叫章淳为‘淳贼’,此疏正合朕意,如此以来,章淳归家之日不早也!”
  
  王贤见到赵佶兴奋无比,也不好说什么,待过了一会他停下走动,然后笑道:“陛下,章淳待在朝中之日应是时日不多了,然而陛下你登大宝不久,便离弃前朝老臣,这于情于理皆是不合,此事仍要暂缓行之啊。”
  
  赵佶一愣,随即不满地道:“章淳之恶,天下人皆知,朕这算是替天行道,又有何不可?”
  
  王贤沉吟了一下道:“陛下你所拿奏疏乃是一个州县推官所上,虽是弹劾之言,却轻于鸿毛,若如此便治章淳之罪,贬其出朝,别人必言陛下你因继位之事,挟嫌报复,此事还当从长计议啊!”
  
  赵佶顿时有些丧气地道:“还要何从长计议?朕对其不满久矣,每日在朝见其位于前列,便如芒在背,恨不得早日贬其出朝,本以为今日有此奏章,便有些希望了,却没想到还是要从长计议!实在是败兴,败兴!”
  
  皇帝说败兴,王贤自然心中一慌,连忙道:“陛下,其实朝中之人不满章淳亦是久矣,而今开了言事之例,日后必然会有人过来说及章淳之恶的,陛下便不要如此着急。”
  
  赵佶摇了摇头道:“朕实在不想见到他。”
  
  王贤心中一转,然后便道:“陛下,你常常说为一圣君之根本便是忍耐,如今之事,便是忍上几月而已,陛下为何失言?”
  
  赵佶一愣,然后坐在案台这边,叹道:“朕心中也知道此时不能贬出章淳,但实在心中不满,见到章淳心中便恨。”
  
  王贤呵呵一笑道:“陛下,圣君便是可忍此等,陛下你既然立志为圣君,便当如此,幕幕夜色又何能当过破晓之日,奸邪小人又何能当过朗朗乾坤?此中道理,陛下也是知晓的。”
  
  赵佶点了点头,然后叹道:“罢了,朕再忍上他几日,要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方再把他贬走也不迟。”
  
  王贤连忙说道:“陛下圣明!”
  
  赵佶此时伸了伸懒腰,正要说话,却见到外面跑进来一个小太监,此时直接跪了下来说道:“皇上,礼部李大人已经把士们带到讲武殿之中,请皇上你殿试,李大人他们已经等了一个时辰了,便催奴过来找陛下,请陛下前去点评试卷。”
  
  他说完,赵佶是恍然大悟一般,呵呵笑道:“朕都忘了,本届科考已经结束了,今年如此之早,朕还不太适应,王贤,你便陪朕一同过去看看吧,这些士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朕要好好的评定一番。”
  
  王贤此时顿道:“臣遵旨。”
  
  赵佶此时站了起来,然后便对那小太监说道:“你便去和李大人说上一番,就说朕马上就到。”
  
  那小太监称是便起身下去了,赵佶此时微微一笑,然后对着外面道:“来人,摆架讲武殿。”
  
  王贤跟在赵佶的皇架后面,绕过紫承殿,向西而行,便到了那个讲武殿。
  
  四月的春天明媚非常,在这外面的院里走的时间长了,还真的会感觉到很热,幸好有一片片绿荫在整个皇城大院之中贯穿着,让人划过一些凉荫。
  
  到了讲武殿,这边果然有不少人正待在那里,赵佶一到,自然就有人喊了一声“陛下驾临”,而后下面便跪下一片了。
  
  王贤此时目光扫了过去,见到大概有四五百的士待在这里,殿试基本上不会唰下谁,所以这些人都会成为进士,日后的朝廷大官们也都在这里面了。
  
  他此时见到赵佶微一抬,然后便坐在这边的上位,并且对着走上来的李清臣笑道:“李卿,你和王贤皆坐下来吧。”
  
  李清臣是一个很老的老头了,此时闻言立刻道:“臣多谢陛下厚恩!”
  
  他们两个分左右而坐,赵佶便笑道:“下面的便是本科的士了吧?”
  
  李清臣点头道:“启禀陛下,本科共取士五百一十八人,其中进士甲科为何东、胡欲言、汪洙,请陛下殿试策之。”
  
  王贤微微一愣,刚听到汪洙的名字,让他有些惊讶,连忙向那下面看去,却什么也看不清楚。
  
  赵佶摆了摆手道:“辛苦李卿了。”
  
  他这时看了看下面的士们,然后便对旁边的太监说道:“把进士甲科的试卷呈上来。”
  
  这时已经有人呈了过来,赵佶随便拿了一份,然后看了一看,不由有些惊讶,随即便道:“此文深得苏轼之意,虽是说游历,却处处在言道,所谓文以载道,莫过于此,实乃奇也,却不知此文为何人所为?”
  
  李清臣便道:“回陛下,试卷上有糊名,此时也已拆开,陛下可观之。”
  
  赵佶呵呵笑道:“这个何东果然不错,为文有东坡之风,却无纵横家之气,实在难能可贵,便为殿试第一名吧。”
  
  王贤和李清臣对望一眼,然后便道:“陛下,先看完其余诸人的试卷再做定论吧。”
  
  赵佶一愣,随即笑道:“难道还有人写的比此文好的吗?”
  
  王贤微笑道:“这便要请陛下过目,方能得之。”
  
  赵佶便拿起另一份试卷,看了一看,不由站了起来,连声赞叹道:“诚为佳文,诚为佳文啊!此文止有二百余字,但却言及数事,颇有昔日王荆公之遗风,此等文章若不得第一名,实在难以谅之!”
  
  王贤微微一笑,进士可不是盖的,那个进士甲科的人不是随意就能当上的,他们的文章已经到达一种境界了,一笔一划都是如此,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不是能等闲视之的。
  
  他此时笑道:“陛下再看一下另一份吧。”
  
  赵佶点了点头,然后拿起另一份试卷,看了几下放下道:“此文甚是平常,只是颇合古意,有古文之风,勉强算是佳文了,比起另外二文可谓不足。”
  
  李清臣这时连忙问道:“陛下可有圣断?”
  
  赵佶点头道:“便让这个胡欲言为进士甲科第一名吧,那何东次之,汪洙再次之,余者名次微变即可。”
  
  李清臣这时站了起来,然后走到下面跪下道:“臣遵旨!”
  
  赵佶这时连忙说道:“李卿点起来,你年纪大了,平常见到朕就不要跪下了,起来吧。”
  
  李清臣又拜了一下方道:“陛下如此关心臣,实乃是我等为臣之福,臣谢恩。”
  
  他这时站了起来,然后又走下去和那礼部的官员说了一番,后走上前来道:“请陛下唤三甲之人前来赐名。”
  
  赵佶点头道:“便喊上来吧。”
  
  这时那旁边的太监便大着嗓门喊了几声,随即便从下面走过来几个人,皆是平常儒服,衣冠楚楚,走到玉阶下面齐齐地跪了下来,口中皆是呼喊了几声“吾皇陛下万岁”,便等着赵佶训话。
  
  赵佶此时微微一笑道:“朕适看了你们的文章,朕以前以为为文容易,后来真正写起来知道不易,天下能有像王荆公、苏轼诸人之文少矣,今日得见诸位之文,便知道朕以前是小看天下士了,诸位皆是大之人,朕怜之,日后磨练,定有大为。”
  
  下面的几个人都是连连谢恩。
  
  赵佶笑道:“你们三人便站起来吧,朕看今日天色不错,暖风袭人,便以今日之景随意为诗为曲儿,如何?”
  
  皇帝命令他们如何不从,此时三人皆都站了起来,然后偷偷地瞧了瞧皇帝一眼,算是一瞻圣容。
  
  王贤此时也看着下面,这三人之中,那中间之人颇为年长,大概四十多岁了,但很有精神,旁边两个皆是年轻人,他等那三人都站起来的时候仔细看了一下,然后不由一笑,却原来此汪洙便是彼汪洙,没想到他离开太学,闭门读书,却竟然登入三甲,实属喜事。
  
  李清臣见到那三人都不说话,不由地道:“你们三人还不咏诗,陛下方已经赐题了。”
  
  那三人一愣,随即就明白起来,直接用周围之景来作题目,他们都是思敏捷之辈,这些自然难不倒他们,或描绘景色,化静为动,或言景及理,以述其志,或杂糅景色,以物指物,待到诸人都吟诵完毕,赵佶哈哈笑道:“果然是思敏捷之辈,李卿,此届进士你没有看错,实属之辈。”
  
  李清臣慌忙称谢,却又听到赵佶道:“然而光有文章是不够的,治国之道,并不在书本里,也不在心中,而是在于身边,所以进士诸人,皆要历练一番,不磨砺不成气候啊!”
  
  这个道理是每次都要说的,李清臣便道:“臣明白陛下之意,便向吏部说于此事。”
  
  赵佶点了点头,然后呵呵笑道:“朕知道诸位进士定要去赴琼林宴,便先贺上一番了。”
  
  这三人皆是慌忙跪下谢恩,然后便听到太监之声,皇帝回宫了。
  
  四周皆是跪下一偏,等到皇帝远行过后,诸人站了起来。
  
  李清臣此时微微一笑道:“王学士却也未随陛下回殿内说书?”
  
  王贤呵呵一笑道:“讲书的时间已过,在下也是图个清闲,李老大人就不要笑话好,况且这下面的一个士和在下乃是故友,所以便想会一会他,便和陛下说了一下,留在此了。”
  
  李清臣惊奇地道:“王学士之友亦是本科进士?”
  
  王贤点了点头,然后笑道:“李老请。”
  
  他们两人这时并肩走了下来,一直到那三人的面前,这边的三人此时见到两个红袍官服走了过来,皆是弯腰低头,不敢仰视。
  
  王贤此时微微一笑道:“德温,良久不见,别来无恙。”
  
  汪洙一愣,随即抬起头来,见到是王贤,不由又惊又喜地道:“臣贝,你却为何在此?”
  
  李清臣呵呵一笑道:“王学士乃是经筵侍讲,官至四品,今次便是陪陛下过来殿试的,自然是在此,听闻你与其是旧友,你们二人便闲聊一会吧。”
  
  下面的人都是惊讶一下,然后颇为羡慕地看着汪洙和王贤,心里面揣测不少。
  
  李清臣此时满含深意地道:“学士近天,又为陛下讲经,可谓责任重大,定要小心从事啊。”
  
  王贤连忙道:“多谢李老关心,在下铭记在心。”
  
  李清臣一笑,然后便从下面走开了,而后礼部之人便过来清场了。
  
  汪洙还没有反应过来,过了好一会儿道:“臣贝你竟然成了朝廷大员了。”
  
  王贤呵呵一笑道:“虚名而已,此处不是说话的地儿,德温便随我过来。”
  
  他此时带着汪洙向南而行,然后行之一间亭之中,方笑道:“此处乃是皇城之南,风景独好,又是极为清净,适合你我二人一叙这多日之事。”
  
  汪洙面上还是有些不可思议地道:“我虽早知臣贝你乃是大,却还是不敢相信你十六岁便居此位,可说史无前例了,实在让人敬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