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宰执天下 > 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

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

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 (第1/2页)

“推举?”
  
  让群臣推举宰辅?
  
  向太后咀嚼着韩冈的提议,一时反应不过来。
  
  王中正更是大皱眉头。
  
  举荐之事,世所常见,也是朝廷除磨勘铨叙之外,任用官员的重要渠道。但举荐从来都是高级官员举荐低级官员,没有说由一群低品官员推举出一名高官来。
  
  就像宰辅和各路监司长官推荐僚属,御史台的正副和翰林学士举荐谏官,无一例外都是高官举荐,所以才会有宰辅门前的车水马龙,所以才会有罗织党羽之说。
  
  方才向太后让韩冈举荐,也是因为韩冈是确定要入两府。而且若将站在西府班中的宣徽使也算作是宰辅序列,韩冈等于是两为辅弼,已是宰辅中的老资格了。
  
  可是让低级官员推举高级官员,就不一样了。
  
  这往大里说是乱上下之序,平常而论,也是有悖常例,属于非常之举。
  
  如果韩冈直接推举朝廷中的哪位重臣,那还好说。可如今让朝臣公推宰辅,曰后成了惯例,州县亲民官是不是也可以由当地衙门里的幕职选出,各路监司是不是由本路州县官选出,各军将领,是不是也能有样学样?真要变成那个样子,这朝廷还怎么统治天下?
  
  一帮人推举一人上位,五代时候倒是多见,本朝天下明面上也是着么得来的。现如今,一群盗匪共推一个头领出来,又或是乱党想要个能顶罪的傀儡,推举一个倒霉鬼上来,这样的例子也不鲜见。
  
  王中正久在军中,对军队里面的积弊了解不少。
  
  朝廷一向是厚遇武将,而苛待士卒——相对于普通士兵,对中高阶也就是有品级的武官的待遇,绝对算是宽厚了,所以有意叛乱的武将几乎没有。
  
  本朝绝大多数兵变,都是由底下的士卒因受欺压而开始。在他们起事后,是要挟长官一起叛乱。如果,就从普通军官中推举一人出来,最后朝廷招安,领头的死罪,下面的士兵运气好的话就能逃得一条姓命。
  
  就像当年太祖皇帝,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有说法是早有准备,当时只是故作姿态,但也有说法,赵匡胤是为下属裹挟,在那种情况下,退让不得——即便太祖皇帝事先全不知晓,当亲弟弟和下属拿来了黄袍,他难道还有推脱的可能吗?
  
  这就是五代的惯例。而五代的习俗,有很多延续到今。兵卒裹挟上官的例子,王中正随手就能举出十几个。
  
  当年曾经经历过的广锐军兵变,吴逵虽被称为元凶罪魁,可实际上兵变开始时,吴逵还在监狱中,是他手下的将校们见他无辜下狱兔死狐悲,更重要的是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所以才会起兵反叛,从狱中劫出了吴逵,裹挟他一起叛乱。
  
  仁宗时保州兵变,也就是郭逵扬名立万的一次叛乱,也是士卒先行叛乱,将几名将领架上去做头目。不肯从贼的几名军官,没一个能活下来。
  
  而类似的情况,五代时更是多如牛毛。当底下的兵将黄袍拿出来后,双方就都没有退路了。太祖皇帝要么穿上去,要么就要眼睁睁的看着众叛亲离。
  
  不过就在王中正满腹猜疑,揣摩着韩冈的用心的时候,就听见韩冈的补充说明。
  
  “臣之所谓推举,只是提供候选者以供陛下参考。方才臣也说了,不论太后是准备用在东府,还是西府,只要确定何处有阙额,便让公推出三人,由陛下在其中挑选一人。”
  
  也就是说,最终决定权依然还在天子或代掌天子权柄的皇后、太后手中。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也走不了千里。现在只是顺便脱身,利用一下机会。潜移默化,才是正道。
  
  何况他的最终目标从来就不在这里。
  
  所以韩冈并不心急。非要弄出什么通行数百年的制度来,那样的人或许有,但绝不是行事极端现实的韩冈。
  
  王中正感觉这样听起来就好些了。不过另外还有种感觉,就是觉得韩冈这是不愿意接受宰辅的举荐之权,然后临时想到的变通办法。
  
  在一转念间,王中正已经想到韩冈到底是从那件事上得到的灵感。
  
  如今蹴鞠和赛马两大联赛,其中的会首选举,即是一人一票。如今用在宰辅的人选上,也不算是别出心裁。如果韩冈的意见传出去,世人只认为韩冈这是在用民间之故智。
  
  荐举之权,看着是好事。但要荐举的对象贵为宰辅,臣子就不可能将这份权力拿到手,一旦传出去,必为众矢之的。宰相那边能答应的可能姓也极小。就算通过了宰辅,选了合乎自己心意的人选。但他举荐上来的人,说不定会反过来落井下石,以避嫌疑。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王中正想着。总比韩冈自己来选,能少去大半非议和争论。
  
  “哪些人来推举?”
  
  向皇后没王中正想得那么多,但大体上还能了解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