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宋枭途 > 第三百一十七章 朕算是对得起大宋的列祖列宗了(求订阅!)

第三百一十七章 朕算是对得起大宋的列祖列宗了(求订阅!)

第三百一十七章 朕算是对得起大宋的列祖列宗了(求订阅!) (第2/2页)

现在,童贯等人的心,全都放在了怎么跟赵佶交代上。
  
  童贯跟一众幕僚商议过后,给赵佶上了一份贺表,称贺收复燕云:
  
  恭惟陛下神机先物,前知北虏灭亡之兆。自政和八年,金国遣使通好,约结夹攻,至宣和四年,虏主播迁,耶律淳篡立,幽燕之民,久惧涂炭,延颈款关,愿归中国……
  
  纵观这份贺表,其实就是,将赵佶吹得英明神武、运筹帷幄,淡化宋军的两次大败,夸大大宋的政治正确,先是感化了高凤等人献了易州,又感化了虏中最强的常胜军献了涿州,最后感化了蔡仍献了燕云十六州,不战而屈人之兵,然后又吹出了几场本来没有的大捷。
  
  对此,赵佶并没有给于回应,倒是百官因此而朝贺,王黼更是给赵佶上了一道极尽吹捧之语的贺表,“陛峻明堂,既揭平朔之号;轩藏石鼓,仍题复古之名。锺虞铭金,则应牧野誓师之时;印章篆玉,则示汉将破胡之兆。承九清之命,而整神霄阴相之旅;建三辰之旗,而向太一下临之方……”
  
  不久,也就是在吴玠率领最后的金吾军离开蓟州之后,童贯和蔡攸接到赵佶的手诏,令其班师回朝授勋,将燕山府的军事统帅权交给詹度。
  
  詹度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爷爷官至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兼权参知政事,赠少保齐国公,显赫一时,其父亲官至翰林学士国子司业,可以说是世受大宋皇恩。
  
  詹度本人很有才干,政和初年知真州时,朝廷考核得优等,加直龙图阁,三十六岁就担任两浙转运使(即浙东、浙西两路转运使),掌管两路财赋兼有监管督察州县地方官吏的权力,宣和三年出任马步军都总管、中山安抚使等职,镇守河北战略要地中山府。
  
  童贯一直很赏识詹度,这些年来也一直不留余力的提拔詹度。
  
  当初,蔡仍跟赵佶要詹度,也是童贯向赵佶进言万万不能将詹度给蔡仍的。
  
  詹度很感激童贯对他的知遇之恩,因此,在代表燕山府给童贯和蔡攸送行时,詹度作了一首《平燕云》,称赞童贯和蔡攸为英雄:“长亭春色送英雄,满目江山映日红。剑戟夜摇杨柳月,旌旗晓拂杏花风。行时一决平戎策,到后须成济世功。为报燕云诸将吏,太平取在笑谈中。”
  
  童贯和蔡攸班师回朝后,王安中发出通告,招集散民,安抚民心。
  
  那些因避祸而逃到山中的燕地居民,开始陆陆续续地返城,燕京城里逐渐有了一些人气。
  
  此时,夏军已经在不甘之下回国了,金军的主力也已经退到大定府(原辽中京)了。
  
  杨可世和姚平仲率陕西河北诸道兵、郭药师率常胜军分别驻守在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等战略要地,以防各方袭扰。
  
  燕云地区原来的地方行政机构已基本瘫痪。
  
  蔡仍手下的官吏就不说了,全都被蔡仍带走了。
  
  辽国原来的那些地方官员,大部分被蔡仍带走了,一小部分投降了金国,一小部分去平州投了张觉,一小部分去夹山投了耶律延禧,还有一小部分跑到乡村隐居起来不接受大宋的委任。
  
  而投降大宋的那一小部分原辽国官员,也因为大宋不信任他们,而被大宋调往内地。
  
  与此同时,大宋又从内地调来了一批官员赴燕云地区上任。
  
  例如,大宋以阁门宣赞舍人刘逸知景州、惠州团练使杨可升知檀州、忠州防御使任宗尧知蓟州等等。
  
  这项决策叫做“换官”。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燕云地区正式进入大宋的统治时期……
  
  ……
  
  童贯和蔡攸自去年春天提兵北伐收复燕云起,离开东京汴梁城整整一年时间。
  
  这个过程的艰辛,实在是不足向外人道矣。
  
  不过——
  
  不管怎么样,燕云现在都已在大宋的手中,而他们也要归朝,计功论赏。
  
  可是——
  
  越靠近京师,童贯的心里就越是忐忑不安——童贯实在是不知道,赵佶将会怎么处置他?
  
  五月上旬,赵佶曾下达御笔,要求朝廷给王黼等人加官封爵。
  
  赵佶的御笔是这么写的:
  
  虏政不纲,邻国侵扰,不图人心之慕义,率皆革面以乡风。朔、蓟、云、燕,悉归舆地,劳来还定,已奏肤公。安华夏之生灵,绍祖考之先志。所赖庙堂之策,集此不世之勋。当有酬庸,以昭异数,可依下项:王黼除太傅、进封楚国公;白时中、张邦昌、李邦彦、赵野各进官二等以上,并依恩例加勋封。
  
  第二天,朝廷正式下达诏书,少师、太宰兼门下侍郎、庆国公王黼,授太傅,进封楚国公;太保蔡攸,授少师;童贯加节钺,仍以太傅领枢密院事。
  
  同日,赵佶又下达了一封御笔:王黼其治事恩数合依太师体例,可疾速照会,遵守施行。
  
  至此,王黼位致太傅、楚国公、总治三省事,且许穿紫花袍,朝廷又给他增加开道骑兵,并可张挂青罗盖伞,涂金从物,略与亲王等。
  
  由此可见,无论是地位还是恩宠,王黼现在都等同于当年的蔡京。
  
  这也正是王黼梦寐以求的。
  
  数日后,童贯与蔡攸率军凯旋而归。
  
  赵佶亲临景龙门,观看奏凯仪式。
  
  景龙门在东京很著名,其位于皇城角宝箓宫的前面,每年元宵节,这里都是华灯齐放,绚烂璀璨,前来观灯的市民络绎不绝,熙熙攘攘,而且,赵佶每年都来景龙门游玩,与民同乐。
  
  为了欢迎童贯和蔡攸凯旋,今天特意举办了一场阅兵表演,想要彰显大宋的军事实力。
  
  见禁军的方阵走得虎虎生风,仿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赵佶闷闷不乐。
  
  赵佶心里很清楚,眼前这些雄壮的禁军,只不过是一些花架子,根本没有半点用处,一旦上了战场,他们将比兔子跑得都快。
  
  大宋每年都要拿出几千万贯的军费来供养这样的官兵,这怎能令赵佶高兴得起来?
  
  赵佶回到紫宸殿,接受群臣祝贺。
  
  礼毕,赵佶赐宰执等高级官员就坐。
  
  接着,赵佶以“神宗皇帝下熙河,以及崇宁下青唐”的赏赐惯例,解下一条玉带赏赐给王黼。
  
  对于王黼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这表明,王黼作为宰相,在为大宋开疆拓土方面取得的功绩,已经与王安石和蔡京齐名了。
  
  童贯和蔡攸见赵佶把收复燕云的首功给了王黼,心里很嫉妒,也很生气,但又不敢表露出来,尤其是童贯——童贯一想起赵佶写给他的那份手札,就非常紧张不安。
  
  童贯找了个机会跟赵佶禀告说:“官家,臣率军出征满年,所花费巨大,但宣抚司处处精打细算,现余有大珠百颗,黄金四千两,另外还有犀玉钱帛以及土特产若干,随后奉上。”
  
  听了这话,赵佶的脸上才浮现出一点点喜色,遂告功于庙。
  
  不久,赵佶接到王安中奏章,说燕山普降大雨,自去年冬至及今春大旱已经解除,燕山各地百姓欢呼雀跃,焚香南拜,感谢皇恩布泽。
  
  赵佶将王安中的奏章反复看了数遍,他仿佛看到了燕山大雨如注,龟裂的大地正被春雨甘霖滋润着。
  
  赵佶心想:“燕云的事终于告一段落了,朕算是对得起大宋的列祖列宗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