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扩大的战争 (第1/2页)
工业革命没有影响到世界局势,电力的运用才刚刚开始。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主要作用也就是照明。
大功率发电机刚刚出现,电力在工业上的运用还没有开启。受弗朗茨蝴蝶效应的影响,这次工业革命从奥地利拉开了序幕。
原时空的主角,现在变得黯淡无光。建立德二帝国的普鲁士还在和俄国人死磕,牛逼哄哄的美帝国正在舔内战的伤口。
分裂后美国,内部市场已经无法支撑起一场产业革命。战争的惨重伤亡,与之相伴随的高额抚恤金,各州间的内部矛盾,这些都制约了联邦的发展。
原时空的,美国内战过后的经济繁荣,现在一点儿影子也看不到了。列强可不是做义工的,四国联合干预也是拿了好处的。
战后,英法奥三国商品充斥整个美洲大陆,就是这次战争中大家的报酬。
西班牙因为内部矛盾,在工业革命当中掉队了,这一福利他们没有享受到。
……
莫斯科,自从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后,这座俄罗斯第二大城市,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作为俄罗斯帝国第二大工业区,莫斯科的工人数量已经突破了五十万大关,城市总人口过百万,欧洲人口第四大城市。
人多社会矛盾自然也多,这就给革命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沙皇政府的改革只是进行到了一半,没有来得及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
新崛起的资产阶级虽然从改革中获利,但是他们还想要更大的权利。等待亚历山大二世继续改革?很遗憾,他们等不及了。
况且,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保护了他们的利益,却没有让他们进入权利中心。
为了给政府施加压力,这些人毫不犹豫的勾搭上了革命党。当然,这只是局限于暗中提供支持,造反他们还是不敢的。
在英国人的串联下,革命党领袖马泰-托尔斯基回国了。这次他们要在莫斯科发动起义,不选圣彼得堡,那是因为沙皇手中有兵。
亚历山大二世一次军队换防,就让国内的势力安分了下来。俄罗斯不是法国,军民鱼水情没有那么浓厚。
既然如此,自然要选实力薄弱,影响力又足够大的地方。莫斯科就是最佳的选择,这个位置非常好,一旦起义成功就可以将俄罗斯东西两分。
马泰-托尔斯基的心情很沉重,不要看现在他们的支持者似乎很多,实际上起义成功的几率依然非常低。
最近两年,革命党人已经发动了五六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最佳战绩,就是占据一座小城市,然后被沙皇军队镇压下去。
现在需要他们发动起义的人很多,英国人、法国人、普鲁士人、瑞典人……
除了国际上的后援团,还有国内的革命团体,对改革不满的各方势力集团,包括:激进改革派和利益受损的保守派,以及没有拿到土地的农民……
这些人希望他们发动起义,却并不希望他们真的推翻沙皇政府。所谓的支持,仅限于让他们给沙皇政府捣乱。
马泰-托尔斯基关心的问道:“奥古斯特,武器拿到了没有?”
奥古斯特欣喜的回答道:“放心吧先生,已经拿到了。我还亲自检察过,一百八十条步枪全都是来自奥地利的进口货。”
马泰-托尔斯基点了点头,从近东战争开始,俄国人就习惯使用奥地利装备了。
这次起义使用奥地利进口武器,除了好用之外,也要栽赃嫁祸的意思。
这是英国人惯用的手法,成功了就是大赚,失败了也无妨。他们和俄国人的矛盾由来已久,现在是债多不压身。
作为执行者,马泰-托尔斯基自然没有意见了。尽管他个人并不反奥,甚至还是俄奥同盟的支持者,但并不妨碍他接受英国人的援助。
相比之前,现在伦敦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吃相了,没有明火执仗的支持他们,反而经过了普鲁士王国中转。
这不是英国人改邪归正,主要是身份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前,英俄两强争霸世界,双方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
现在俄罗斯帝国暂时退出世界霸权之争,获得了胜利的英国人就必须要收敛一下,保持一个良好的国际声誉。
世界霸主不能够全靠武力,更多的还是需要利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这个时期伦敦政府自然要隐藏一下。
……
暗流在俄罗斯帝国涌动,英国人提议和谈也在伦敦开始。
谈判非常的不顺利,俄国代表要求英国人解除对波罗地海的封锁,遭到了拒绝,谈判陷入僵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