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第一次遇刺(第一更) (第1/2页)
两排的长椅,一共整整是二十个座位,当嬴高的摆手示意他们落座的时候,这二十个座位的确是很快就被坐满了,但是这其中的差别,嬴高却是看在眼里,看过之后,他的眼中精光一闪,回首看了一眼正站在他身边的朱家,只见朱家也是微微的目光正在两个地方逡巡,并且冲着嬴高点了点头,嬴高这才回过头去。
其实嬴高的时间,当然并不是像大白菜一样,要多少就有多少,可以一直在这朝堂上面跟这二十人一个个的单独进行长篇大论。
而嬴高组织这一次考校的根本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给陆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分担来自不同学派的质疑声。
所以当这二十人一落座,嬴高就直接亮出了他这一次的题目。
“朕如今在大秦的地界上,想要施行的新政远远不止之前所施行的那三条,如今朕朝堂上的谏议大夫有一想法,尚未成为我大秦的新政,尔等今日考校的题目,便是说出自己对于这新政的看法,之后朕根据尔等的观点,选择出适合我大秦朝堂上之人,留下与左相和谏议大夫等人一同研究这新政之事,尔等只有从此时到午时的时间,待得谏议大夫说出之后,便可发言,但每人仅可发言一次,莫要仓促应答。”
嬴高只给了他们这半天的时间,但是对于这二十人来说,这半天的时间已经算得上是天大的恩赐了,至少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向皇帝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但显然,这机会只有一次,如何使用,对于众人就十分的有讲究了,一旦要是着急了,没有说出自己全部的才学的话,怕是就会在和别人的比较之中落入了下乘。
但是要是非得等到最后,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被人家给挤占没了,所以嬴高提出来的这个考校方式,其实还是蕴藏着很大的智慧在里面的。
思考的时间当然是并没有太多了,嬴高说完了之后,陆贾就开始了他的表述。
陆贾所说的,可不正是他之前所提出的观点演化而来的那一套东西,什么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啊,什么以有为来求取无为啊,什么天人感应、规限人君啊,全部都从陆贾的嘴里面说了出来。
果然,随着陆贾的说法,底下这二十人的情绪可就都有点变化了,这完全是将道家,儒家,法家甚至于还有墨家和阴阳家的东西全部都整了个大杂烩啊。
这要是不是在咸阳宫的话,这里面的不少人肯定就已经跳出来开始骂陆贾了,你这特么的是赤裸裸的剽窃啊!你是个大儒你就去说你儒家的东西,说死说活没人管你,但是你随便乱说我们别的学派的东西,算怎么回事儿呢?
但是这是在哪啊,这是在咸阳宫里面啊,对面对着的是大秦的皇帝啊,他说整死谁,分分钟就能整死谁,而且陆贾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开始说这个想法的啊,可不就是在皇帝的命令之下才开始说的吗。
所以众人就算是有些愤怒,也是不敢有什么太大的表现。
而他们的神情,自然也就全部都落在了嬴高的眼里,这些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那当真是十分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的,所以大部分都已经是把愤怒写在了自己的脸上。
对于这样的人,嬴高自然是不会注意的,也可以说,他们在嬴高的心里面已经暂时被排除在外了,你对于陆贾都这么愤怒了,以后还怎么在一起搭班子干活不是?
而剩下的几个人引起了嬴高的注意,他们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什么明显的情绪,这其中就有陈平一个,还有一个让嬴高投去了不少目光的是一个坐在第一排,距离自己不远的人……
没用多长时间,陆贾就说完了这个新政,其实这个新政里面倒是并没有什么太过具体的允许你干什么不允许你干什么,这不过是一种思想罢了,但是要是按照这种思想来的话,现在的大秦秦律里面要更改的东西可就太多了,所以这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诛心之举。
果然,陆贾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站了起来,直接表示陆贾所提出来的东西,他并不能苟同,因为陆贾窃取了其他学派的东西,并不是他作为一个儒学的传承人所应该做出来的事儿云云,反正就差指着陆贾的鼻子骂上几句了。
此人说完之后,嬴高并没有表态,只是示意他坐下,然后示意其他人可以继续发表意见。
嬴高的这个举动,让不少人都有点糊涂了,心说这个人说的都这么激烈了,你不把他轰出去,还让他坐在这,那我肯定是说的再激烈点也没事啊!
于是乎,接下来可就热闹起来了,接连站起来了五六个人,全部都是喷陆贾和这个新政的,而且几乎是一个比一个狠,甚至于其中有一个同样是儒家的传承也站出来说了,说陆贾压根就不是儒家的传承,而是早就不知道把儒家的东西都忘到了什么地方去了,不过是在这哗众取宠罢了,并且跟嬴高说,你要是想要用儒家的话,那就嬴高彻底断绝了跟其他学派的联系。
而对于这些人,嬴高依然是让他们继续坐在,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很快,时间就已经过半了,而到了这个时候,陈平依旧还没有发言,而在众人看来,嬴高也有了点昏昏欲睡的感觉,显然是之前的发言都是一些个千篇一律的东西,除了抨击就是抨击。
坐在中间位置的陈平知道,要是自己也像之前那些人一样,可能当时当真是骂的挺爽的,毕竟是当着皇帝的面嘛,但是这一次的机会肯定几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陈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知道,这样的观点既然在大秦的朝堂上面说出来的,那就说明皇帝是支持的,而皇帝的支持,就是大秦未来的风向标,不管他们这些人同不同意,很可能大秦以后的路就要按照这样的办法走下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