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满唐华彩 > 第383章 亡羊补牢

第383章 亡羊补牢

第383章 亡羊补牢 (第1/2页)

七月初六,华清宫。
  
  袁思艺趋步到了后殿,低声道:“禀圣人,吴道子回来了。”
  
  李隆基正在看一封奏折,脸色不豫,闻言丢开手中的奏折,疑惑了片刻,问道:“他是从何处回来的?”
  
  “回圣人,天宝五载,圣人遣他到嘉陵江写生,将蜀中美景呈于御前。”
  
  “是吗。”
  
  事隔多年,李隆基已经完全忘了这件事了,但听说吴道子回来了,还是颇为高兴。
  
  宫中不缺供奉,擅画者极多,虽然张萱告老了,还有以画《九马图》闻名天下的曹霸,画《八公图》的陈闳,画《双骑图》的韦偃,画《牧马图》的韩干,画《异兽图》的韦无忝。
  
  这么多供奉之中,吴道子算是受到李隆基偏爱的一个,因他曾参与画下了李隆基最辉煌的时候,那是在开元十三年,李隆基封禅泰山,回京时经金桥,见三十万羽卫列队数千里,旌旗整肃,非常兴奋,让吴道子、韦无忝、陈闳共同画了《金桥图》。此后,李隆基每次见到吴道子,都会想到当时的盛况,心中愈添一份豪情。
  
  相比而言,方才在看的那封奏折就不那么让人高兴了。
  
  那是安西发来的,内容是弹劾高仙芝。称石国已降服于大唐,高仙芝却以欺诈之手段灭其国、大肆杀戮,导致石国王子将此事宣扬于诸胡,诸胡遂联合大食进攻安西四镇。
  
  事实上,高仙芝根本不是坐着防守的性格,得知消息之后,已于四月亲率三万兵马进攻大食,深入其境。而在这种时候,突然有人弹劾他,显然是不看好这场战事,要与高仙芝划清界限了。
  
  对此,杨国忠不敢擅专,请圣裁。
  
  李隆基这些年很喜欢高仙芝,因为没有一个别的将领能像高仙芝这般动不动就传回捷报。还都是灭国、俘虏其国主的大捷。
  
  小勃律王、突骑施可汗、石国王、朅师王,数年来李隆基在长安一次次下令处死了这些敢背叛他的小邦酋长,享受着天俾万国的高高在上,已经很不喜欢听到坏消息。
  
  于是,他提起御笔,在那封奏折上划了两笔,表示驳回,然后丢开这奏折,道:“传旨,召吴道子。”
  
  “宣吴道子觐见!”
  
  当心思从有可能到来的坏消息上转回舞乐、绘画等艺术之事上,李隆基的心情便好了起来,恢复了元气。
  
  吴道子已经年近七旬,头发苍白而稀疏,由一块幞巾包着,仿佛随时要掉下来。他的眼眶旁满是皱纹,但一双眼却还熠熠有神。
  
  虽已多年未见,李隆基一见到这双眼睛,马上有了熟悉之感,朗笑道:“朕的‘画圣’回来了。”
  
  吴道子目光向御榻上瞧去,愣了愣,不由讶道:“圣人竟比以前更年轻了。”
  
  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他才想起还没来得及行礼,连忙叉手作揖,道:“臣已然垂垂老矣了。”
  
  李隆基闻言大喜,不等吴道子献上在嘉陵江的写生,已传旨重重有赏。
  
  袁思艺低下头,心想衰老不可避免,圣人这五年多以来还是肉眼可见地老了很多,包括精神就大不如前。可见吴道子虽醉心作画,并不是毫无城府。
  
  “卿一去便是五载光阴,朕还当卿不愿在宫中供奉。”李隆基莞尔道。
  
  “回圣人,乃嘉陵江山水秀美,臣流连忘返。”
  
  “好一个流连忘返,且将画稿呈来,让朕也饱饱眼福。”李隆基说着,不忘吩咐内侍去把宠妃们也唤来。
  
  吴道子却是答道:“回禀圣人,并无画稿。”
  
  李隆基讶道:“你去写生,你五载以来一幅画都没有?”
  
  吴道子从容应道:“三百里嘉陵江,皆在臣心里。”
  
  “好!”
  
  作为天子,李隆基很喜欢这种虽不完全遂他心意却能给到他惊喜的感觉。这一点,庸臣是做不到的,只有极聪明的臣子能有这般妙语。
  
  他不由抚掌大笑,道:“吴卿这是要当场为朕挥毫啊。”
  
  吴道子脸露笑容,答道:“此殿太小,不够臣动笔。”
  
  “哈哈哈。”李隆基心情愈发畅快,道:“到后殿画,殿内的整面粉墙,都会是画圣的画纸。”
  
  说到纸,他便想到了薛白。
  
  今日竟有画圣为他作画,自该也要有人为他弹奏曲乐歌舞,还得有人为他作诗填词。
  
  “把李龟年、贾昌、薛白等人都召来,御宴提早操办,朕边对酒当歌,边赏盛唐诗画。”
  
  可笑薛白,忙来忙去,到头来依旧是与供奉、狎臣们并称。
  
  很快,李龟年、贾昌分别带着舞乐伶人、斗鸡小儿入了宫来,摆开阵势,笙簧一动,当即妙趣横生。
  
  宫中的妃嫔们也纷纷打扮,于是宫娥们端着温泉水来来回回,待把盆中水一泼,洗掉的胭脂的香味都在后宫弥漫开来。
  
  吴道子手持画笔,在木桶中一洗,漾出胭脂一样的红。
  
  小宦官们把各色颜料研磨好了,摆得五彩缤纷,吴道子持笔一醺,果断往洁白无瑕的墙面挥去。看得众人忍不住屏息以待,生怕他这一笔画歪了。
  
  李隆基龙颜大悦地看着这一幕,又过了一会,侧头问道:“薛打牌还不到?”
  
  “老奴再派人去催。”
  
  “他当自己是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李隆基也不知是开玩笑还是真不高兴了。
  
  袁思艺当即改口道:“老奴亲自去过问。”
  
  他小步退出殿,招过一名心腹,问道:“确定薛白已不在骊山?”
  
  “有两三日无人见到他了,若非在虢国夫人榻上起不来了,便已不在骊山。”
  
  “继续派人去催,圣人等不及了。”
  
  袁思艺与薛白不算有私怨,近来对薛白却是十分好奇,他想不通,这个原本可以前程无量的年轻人为何屡屡要惹是生非,站在太子、安禄山的对立面,与杨国忠也是面和心不和。
  
  一個人倘若太特立独行,往往就会让世人容不下。
  
  等了许久,诸多公卿匆匆赶来赴宴。
  
  袁思艺立在宫门处看着他们紧赶慢赶的样子,有种滑稽感,就像是周幽王点烽火后,看到了狼狈赶到的诸候们。
  
  天色马上要黑了,薛白还未到。
  
  “落宫门,薛舍人该是不来了。”袁思艺吩咐了一句。
  
  中舍书人的本职便是随时待圣人召唤,薛白今日不来已是渎职,杨国忠已有了罢免他的理由,若圣人不高兴,只怕还要治他的罪。
  
  然而,话音方落,有人策马往这边奔来。
  
  “吁!”
  
  不等宫门关闭,一道矫健的身影翻身下马,奔至袁思艺面前,正是薛白。
  
  “薛郎这是踩着闭宫门的鼓点来啊。”
  
  “袁将军见谅,我为圣人准备了七夕礼物,故而来得迟了。”
  
  袁思礼提醒道:“七夕祈巧节,不由你给圣人献礼。”
  
  薛白一愣,依旧抱着一个大包裹要入宫。袁思艺拦下了他,道:“薛郎到内宫觐见,恐不宜携带外物。交给我吧。”
  
  “这是我要进献的礼物。”
  
  薛白道了一句,见袁思礼依旧伸着手,遂坦然大方地把包裹递了过去,笑道:“那就请袁将军小心保管,此物有些危险……”
  
  ~~
  
  绘画与音律都是风雅之事,有相通之处。
  
  李林甫也擅长绘画,且他家中有五人以画技扬名,被称为“五李”,分别是李林甫、其父李思诲、伯父李思训,堂兄李昭道、侄儿李凑。
  
  其中,李思训画技最高。
  
  李思训早在开元六年已去世了,但其一生成就甚是了得。在唐中宗朝就是宗正卿、陇西郡公。当今天子即位之后,封彭国公,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去世后谥号“昭”,陪葬桥陵。他擅画山水楼阁、花木走兽,时人评为“国朝山水第一”,可见其能。
  
  早年间,李思训也曾为圣人在宫殿中画了嘉陵江的山水,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笔格遒劲,意境奇伟。圣人极是喜欢那幅壁画,以“青绿山水,金碧辉映”盛赞之,世称“李将军山水”。
  
  待到开元八年,兴庆宫改建,大同殿重修,那幅壁画没能保存下来。李隆基大为遗憾,才有了后来让吴道子往蜀中写生一事。
  
  故而,吴道子对此事极感压力。为了不逊于李思训,在蜀中待了足足五年,日夜观嘉陵江,将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铭刻在心中了才敢回来。
  
  日复一日的月沉日升,他看过星光下无数的浪花,终于挥毫泼墨。
  
  笔尖灵活地在墙壁上游走,不像是在作画,倒像是把吴道子心中的嘉陵江水倾泄而出。
  
  薛白进入华清宫后殿时,见到的便是这样的情形。
  
  吴道子的背影在他眼中一点都不显得苍老,像是嘉陵江上空的一只仙鹤,口中衔着草木,搭建着一丘一壑。
  
  “圣人七夕安康,臣……”
  
  李隆基正负手站在吴道子身后专注地看着,抬起手,打断了薛白的行礼,示意他安静。
  
  这个皇帝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此时已被吴道子的画技深深地吸引住了,感慨道:“道玄之画艺,更上数层楼了啊。”
  
  因圣人如此姿态,贾昌也不敢斗鸡,整个后殿十分安静。
  
  偶有赶来赴宴的妃嫔到了,惊讶之余也放缓了脚步,提着腰间的彩练,轻柔地入座。
  
  只有袁思艺懂圣人的习惯,时不时斟一杯酒递到圣人手中,让他边看边饮。
  
  “听。”
  
  也不知过了多久,李隆甚忽然开口,环顾殿内,问道:“听到了吗?”
  
  诸臣愕然。
  
  李隆基伸出一根修长的手指,放在唇上作了个噤声的动作,让众人用心去听。
  
  “朕听到了嘉陵江水的声音,你等听到了吗?”
  
  薛白目光落处,吴道子已画了半面墙,嘉陵江水已蜿蜒于大殿之上。
  
  他没有听到水声,只感到艺术的气息浓郁。
  
  “臣听到了。”杨国忠应道,“臣见了吴公的画,仿佛回到了蜀中啊。”
  
  “拿琴来。”
  
  李隆基兴致很高,轻拢慢捻,连着弹了好几曲。琴音袅袅,使得众人仿佛真的置身于悠然的山水之间。
  
  月华渐浓,吴道子也落下了最后一笔。
  
  顿时,三百里嘉陵江风光跃然于墙面之上。
  
  “妙哉!”
  
  殿内响起了无数的赞誉之声。
  
  吴道子气力用尽,手中画笔落下,人也跌在殿中厚厚的地毯上。
  
  李思训画嘉陵江用时数月,极是缜密工细,连草木上小飞虫也纤毫毕现,又以无数细节堆垒成了金碧辉煌的巨作。吴道子心知在这种画法上李思训已做到了登峰造极。因此,他反其道而行之。
  
  他只在一日之间,用粗简的笔墨,画出了嘉陵江的意境。把山的壮丽、水的旖旎,凝注在每一笔每一划里。
  
  酣畅淋漓,一挥而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