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69章 战后复苏:隆庆帝的献身(一)

第469章 战后复苏:隆庆帝的献身(一)

第469章 战后复苏:隆庆帝的献身(一) (第1/2页)

最倒霉的是高拱。
  
  好不容易把徐阶干翻了,屁股没坐热,就被张居正给掀翻了,主要是他没想到,以张居正的年纪和资历,能当上首辅。
  
  张居正当了二十年首辅。
  
  好不容易被掀翻下马了,又把徐阶给熬死了,高拱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结果,高拱倒霉,他人死了……
  
  万历朝中枢已经到了没有张居正不行的地步。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明以战胜者的姿态,却享受战败的待遇,国民民众不平声音极大,国外政治也搞得一团乱麻,新拓入的领土,非但没成为大明臂助,反而成为了拖累。
  
  如此复杂的局面,万历帝搞不定,朝中能臣也搞不定。
  
  万历七年,在朝野间一致呼声之下,万历帝三顾茅庐,终于把张居正请了出来。
  
  千呼万唤始出来,张居正再当首辅。
  
  忽然之间,民间反对巴黎和会的声音消失了。
  
  张居正居然开始舆论,并把持舆论、操纵舆论。
  
  只是朝廷听不到嗡嗡声而已。
  
  但民间的不平之气,总要平息的。
  
  说来说去,都是生活水平降低造成的,得让百姓能赚到钱,赚得多钱。
  
  张居正提出,资本给民生让利,朝廷加大行业补贴,并放开部分朝廷管制行业,允许资本入局。
  
  首先,张居正就提出双休制。
  
  民间企业,必须给劳动者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每个星期必须休息两天,工作时长必须限制在八个小时之内,超过八个小时,必须支付加班费。
  
  国企、皇企起到带头作用。
  
  其次,扩大劳动者假期,假期加班工作,企业必须支付加班费。
  
  其三,保护青少年参与劳动年龄,必须年满十八周岁的青年人,才可以参加劳动,否则以雇佣童工罪论处。
  
  其四,完善企业薪金制度,和合同制度,企业和劳动者必须严格按照合同办事,且劳动合同必须简介明要,不许玩文字游戏。
  
  其五,完善返税制度,万历九年开始,最低返税标准提高到月入五千元,月收入五千元以下,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下的劳动者,给予免税政策;对于小规模经营者,进行全方位免税和返税制度。
  
  其六,对于未就业及失业人群,地方官员有义务帮扶找到工作,地方政府必须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和地方官员政绩挂钩,纳入京察。
  
  其七,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让明货变成世界通用货,提升产业品质,占领中高端市场;降低产品价格,抢占低端市场,坚定世界工厂的国策不动摇。
  
  其八……
  
  张居正提出一百多条计划。
  
  看得让人眼花缭乱。
  
  双休制和禁止雇佣童工,本质就是缓解就业压力。
  
  以前一个人能干三份工,这回两个人干三份工,等于说企业需要多招收一个员工,这就促进就业了。
  
  返税免税制度,大明一直在做,张居正是直接提高了起征点,起码能让五十亿以上的百姓得利。
  
  还有就是世界工厂。
  
  大明打算打一场工厂战,挤兑死其他国家所有工厂,让大明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工厂,拿下世界的定价权。
  
  说来说去,他提出来这些条的核心,是军事战争结束了,经济战争开始了。
  
  大明要用经济手段,侵吞世界。
  
  这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这几年,一边写书一边读书,他最近在动笔修订阳明心学,他也是阳明心学的门徒。
  
  对了,他还是王守仁的门徒呢,王守仁教了他一年半就病逝了,张居正却认为他得到了阳明心学的真传。
  
  当年王守仁在京师时,就在寻觅传人,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可当时张居正已经拜师徐阶了。
  
  这些年,张居正也不承认和王守仁的关系,主要是王守仁在政治仕途上,对他的帮助远远不如徐阶大。
  
  随着和徐阶决裂之后,他就开始尊称王守仁为老师,并把发扬阳明心学的重任担在自己肩膀之上。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综合了丘濬和项忠的理论,并将这五十多年的思想,汇总进入阳明心学,这就是大成的阳明心学。
  
  可以说,阳明心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宏大,经济在心学里只是小道。
  
  但张居正却狠狠地研究了经济学。
  
  经济学从景泰朝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了,大部头的书籍有几百部上千部,可以说经济研究很完善了。
  
  张居正之前心思多在打仗上,对经济虽然有研究,但并不透彻,他之前的确为帝国理财,其实是靠陈功而已。
  
  陈功在万历三年就病逝了,朝中缺理财能手。
  
  张居正三十岁时读书,是一个境界;四十岁是一个境界;六十多岁时候又是一个新境界。
  
  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东西,忽然就懂了,思维还会发散到很远,想出很多原来想不到的东西。
  
  张居正再次当首辅,他要做的绝非为帝国理财。
  
  而是要彻底改变皇帝制。
  
  现在的野心也不敢表露。
  
  那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同窗,万历帝是一个有胆魄且能决断的人,当初斗倒高拱,就是他在旁协助。
  
  他秉政那些年,能和宫中关系融洽,万历帝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而且他是坚定支持张居正的。
  
  万历帝也有一个巨大的弱点,就是善断不善谋,寡智善于附从。
  
  成也萧何败萧何。
  
  也正因为万历帝,张居正一腔心血付诸东流,最终变成了田舍翁。
  
  这次卷土再来,他索要的更多。
  
  他在观察万历帝的同时,万历帝也在观察他。
  
  万历帝太了解他这位同窗了,他和张居正是两次同窗,他们都是徐阶的徒弟,也同时是王守仁的徒弟。
  
  又合作三十多年,彼此太熟悉了。
  
  张居正打什么算盘,他朱常治一清二楚。
  
  所以,朱常治一直在防备张居正。
  
  在张居正统领下,大明的经济开始复苏,可民间不满的声音并不能平息。
  
  张居正决定,转移民众的视线,让民众从不满情绪中走出来。
  
  涨房价!
  
  房价很多年不涨了,这几代皇帝都秉承朱祁钰的思想,房价涉及到百姓的命脉,不能随意加杠杆,不能涨不能跌。
  
  关键大明的房价到顶了,再涨也不会涨多少了。
  
  而正德皇帝,又用电梯房促进了一波购房潮,当时就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嘛。
  
  其实,房价这个东西,就看敢不敢炒。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张居正准备换一个套路,房子盖满了,电梯房也没的炒了,可别忘了,大明是限制别墅的。
  
  大明以稀缺土地为名,严禁盖别墅。
  
  前些年粮食不够吃,更不允许盖别墅了。
  
  房子越盖越高,也和土地紧缺有着直接关系。
  
  虽然高层未来有风险,但风险转移出去了,跟正德帝有什么关系?
  
  张居正前一段时间研读前朝的政策,发现正德帝房地产玩得并不彻底,说明他不会玩房地产,或者说他比较有良心。
  
  他就想出一个主意。
  
  盖别墅!
  
  正德帝不是没想过,关键老百姓买不起呀,当时景泰朝的老房子都很老了,但老百姓换房的意愿并不高,当时朝廷想了很多办法,才诱使老百姓换房子。
  
  而正德朝到万历朝,这才几十年光景啊,换过一次了,还要再换房子?
  
  老百姓上一次当了,还会再上当?
  
  肯定不会买了呀,因为没需求呀。
  
  怎么能叫上当呢,房子这东西,是消耗品啊,住着住着就会变老,什么东西都要坏的,老房子换新很正常啊。
  
  截止到万历八年,大明总人口63亿人口,住房却有200亿套,可以说严重饱和。
  
  可房价是绝对不能降的,因为房子有两个不可复制的核心,地段和交通。
  
  核心商业区的房子,是老,但非常贵,因为地段不可复制。
  
  学区房,地段不可复制。
  
  交通便捷的地铁房,上班通勤方便,他就不可复制。
  
  有些闲房子是便宜,都在城外,谁会买呢?
  
  还有就是海景房、江景房、景区房,这种房子一定会跌的,这是一个噱头。
  
  好房子永远是地段。
  
  而且,房子是越住越老,越老越不值钱,压根就不存在逆生长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越老越值钱。
  
  但老房子还能维持均价的原因,就因为地段好。
  
  商业街核心地段,不止不掉价,还涨价呢。
  
  张居正就想了一个坏招,拆迁盖别墅。
  
  对于一些老城区进行改造,把老楼都拆了,按照补偿比例,给回迁户补偿,若觉得房子面积太大,我买不起,要钱也可以,但要房子的话,面积方面会多给一点优惠。
  
  千万别以为,把楼房拆了,改建别墅就亏了。
  
  不会的。
  
  楼房均价多少,别墅均价多少,独栋别墅多少钱,连栋别墅多少钱?
  
  最核心的不是赚钱,而是拉动内需!
  
  基建大明一直在搞,但怎么搞,都是左手倒右手,地方经济无法繁荣起来的。
  
  可拆迁就不一样了。
  
  房地产一动,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拆迁户拿到了拆迁款,会不会去消费呢?地方经济不就繁荣起来了吗?
  
  而要房子的,是不是要去租房子,添钱得到一栋别墅,是不是要装修啊?是不是要家电啊?
  
  都要买,都要消费。
  
  市场不就繁荣了吗?
  
  拆迁的目的,压根就不是朝廷赚钱,而是让地方繁荣起来,大家都把钱掏出来消费,造就市场繁荣,市场一繁荣,老百姓就有信心了,人有了信心就会消费的。
  
  不消费的核心,就在于没信心,对未来没信心,对自己没信心,对前景没信心。
  
  所以他不消费,所以经济起不来。
  
  而把楼房拆成别墅,朝廷是亏钱的。
  
  朝廷推动,肯定是朝廷拿赔头。
  
  无所谓的。
  
  只要地方经济繁荣了,赋税上来了,朝廷的钱自然就赚回来了。
  
  朝廷要的是一汪活水。
  
  赚不赚钱不重要。
  
  朝廷要做的,就是推动民间消费,推动市场、消费、投资健康运转,这就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义务。
  
  赚钱什么的,跟朝廷没关系,那是国企和皇企的工作。
  
  如果是死水,朝廷只能挺着等死。
  
  只要市场运转,全国变成一汪活水,大明就会迅速从战后衰败中恢复过来,再次繁荣起来,这是宏观层面的思考方式。
  
  所以,市场活跃非常重要。
  
  土地紧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明真的缺地吗?
  
  不缺啊。
  
  别看人口这么多,但得考虑一个问题,多少是无效房屋呀,多少小城市,人都跑光了,房子也空着呢。
  
  又有多少房子,根本没卖出去,一直空着的呢,烂尾的又有多少?
  
  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其实是不亏的。
  
  占用的土地,基本差不多。
  
  就算多点,又能如何?
  
  大明压根就不缺土地。
  
  2400万平方公里,核心领土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会缺那点地吗?真要缺,填海能填出来。
  
  关键是大明在万历三年,就停止填海了,开始保护海洋生态了。
  
  主要是这些年,大明缺粮,在海里往死里捕鱼,已经造成了海洋生物灭绝,所以万历三年,Z26开生态会议,签署了三十年禁捕协议,三十年内,不允许捕捉海洋生物,还要定期投放鱼苗。
  
  世界各国也不许随便填海,达成了一系列协定。
  
  大明也不填海了。
  
  那也不缺地,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广袤的2400万平方公里,能盖多少别墅啊?
  
  而改楼房为别墅这件事,一般人干不了。
  
  这件事超级得罪人。
  
  地方是绝对反对的。
  
  房子里究竟藏了多少猫腻,没人知道。
  
  所谓的地方繁荣,是朝廷希望的,可地方真希望繁荣吗?
  
  不希望的。
  
  朝廷是按照地方的繁荣程度征税的,对困难地区是有补助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掏钱和收钱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不富裕城市,每年缴纳5%的赋税,能得到2%的财政补贴,如果变成了富裕城市,城市收钱收多了呀,每年就要缴纳7%的赋税,且没有补贴了。
  
  地方行政人员,会选择哪个?
  
  肯定是选择不富裕的呀,因为他们就指这点工资过活呢,肯定是多赚一分是一分。
  
  至于地方官员的政绩,跟他们没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