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24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游、富裕、信仰、土地、泡沫

第424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游、富裕、信仰、土地、泡沫

第424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游、富裕、信仰、土地、泡沫 (第1/2页)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425章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游富裕信仰土地泡沫
  
  从万象省东出,就是湄公省。
  
  湄公省,以前叫新益、剑南省,后改名为湄公省,简称湄或柬,和隔壁的交趾省,以湄公河为界限。
  
  所以湄公省,并不是柬埔寨全国。
  
  原来的柬埔寨非常穷困,但被大明占领后,湄公省人口1.7亿,常住人口2亿整。
  
  在大明手里,湄公省每年为朝廷提供2亿以上的赋税,是种植、贸易、金融为一体的沿海发达省份。
  
  本地百姓,多是江南移民,所以在湄公省,随处可见园林,江南人本就善于经商,开海之后,湄公省是最早富起来的边疆省。
  
  朝廷想将这里打造成第二个江南,目前看发展态势极好。
  
  所以房价也是非常贵的,湄公省几个大城市房价几乎和京师房价持平。
  
  前些年旅游兴起时,湄公省又吃到了一波红利,本地的商旅,主要做海贸,他们最先把国外的文物往国内搬的,做国外古董生意,自然就学回来一些欧式建筑。
  
  将欧式建筑风格融入园林之中,就诞生了欧式园林,欧式别墅。
  
  旅游业兴起后,本地旅游公司最先用外国稀奇建筑来吸引民众的目光,旅游火了后,宰客最早、最狠的地方也是湄公省。
  
  甚至,到了景泰六十二年,朝廷下了最严厉的圣旨,禁止旅游景区宰客等不规范行为,可湄公省还是我行我素。
  
  湄公省的支柱产业有四个,造船、运输、海贸、旅游。
  
  而随着朝廷下了严旨,像隔壁的交趾、万象、吞武都不敢宰客了,旅游收入锐减,偏偏湄公省没有行使旨意,这两年旅游收入独占鳌头,中枢也睁一眼闭一眼。
  
  其实,旅游城市都是低价吸引游客来,然后高价宰客。
  
  不然的话,旅游城市是真的赚不到钱,既然是旅游城市,任何东西成本都是非常贵的,外加人工、店铺成本等等,都是很贵的,价格高很正常。
  
  还有一点,就是游客不会来第二次了,赚的不是回头客钱,赚的是一锤子买卖,那么必然得宰啊。
  
  之所以不敢宰客了,收入锐减,原因就是不宰客了,明码标价后,游客会觉得价格太高了,还是不去了,毕竟全国游客都是普通人多,都是攒钱很久才来的,肯定要挑便宜的去呀。
  
  而且,像万象省、澜沧省、吞武省、湄公省这些省份,景观几乎一致,大同小异,都是可以替代的,那么其他省份旅游涨价,肯定都往湄公省涌啊。
  
  毕竟理智的人很少的。
  
  但是,在景泰六十五年,朱见漭入京第一件事,就将湄公省分管旅游的官员以抗旨罪处死,连带着处死了一百多名官员,震动天下官场。
  
  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朝廷又以湄公省诸多官员阴谋叛乱为名,处死了布政使、巡按使、镇守太监、以及卫所勋贵等等顶级官员近百人,又处置了连带关系几千人。
  
  到了十月份,朝中新派阁臣彭韶任湄公省总督,总督军政。
  
  彭韶到任后,继续处置参与官员,几乎将整个湄公省的官员一网打尽,可以说是天下各省之中,处置最严厉的一个省。
  
  也昭示着,朱见漭对地方不服从中枢极为不满。
  
  无论哪个省,不管是富省还是穷省,都不许抗拒中枢圣旨,一旦抗旨,就以叛国罪处死。
  
  这是彰显皇权,也彰显朝廷对地方的掌控。
  
  即便换上来的总督是骑墙派的彭韶,彭韶也对这些不遵圣旨之人绝不姑息。
  
  景泰六十二年,湄公省就带了一个坏头。
  
  这两年地方就敢和圣旨讨价还价,就是因为湄公省带头抗旨,事后湄公省没有遭到中枢惩处,地方认为中枢对地方的管控放松,所以搪塞过去。
  
  朱见漭继太子位后,向天下人展示皇权,展示中枢对地方的掌控。
  
  对于抗旨不遵的官员,一概满门抄斩。
  
  不问缘由,一律处死。
  
  人头传阅全国,震慑天下。
  
  皇权旁落,绝对跟朱见淇见小利而忘大义有直接关系,为了些许小利益,就任由地方哄骗中枢,导致中枢对地方的管控放松,纯属脑残。
  
  天下所有富裕省份中,湄公省是整饬最严重的,上到官员,下到商贾,连带着几万个裙带关系的人,流放的流放,充军的充军,经济也蒙受巨大影响。
  
  景泰朝,还有充军罪,但在战争时期,充军意味着移民,就是移去藩国了,但在景泰六十年之后,充军是真的充军,而且是上战场当炮灰的,直接编进俘虏营。
  
  所以充军的都是大罪,六年来充军的罪犯几乎没有活着回来的。
  
  流放,现在也不是好罪了,都是往勒拿省、叶尼塞省流放,全在捕鱼儿海往北,那些地区全是冻土,几乎无法生存,挖掘冻土的工人,就是流放过去的罪犯。
  
  朱厚煐本以为会看到一片繁荣之景象,不想湄公省一片肃杀,经济受到重创。
  
  本地又比较危险。
  
  他只是派人出去巡视一圈,了解民情,本人则留在治所金边,书写游记,他用的是钢笔。
  
  他毛笔字很丑,反而钢笔字很漂亮。
  
  现在年轻孩子都喜欢用钢笔,毛笔只有老年人在用了。
  
  钢笔毛笔之争,现在也没有停歇,老年人还认为钢笔破坏了文字的美感,还反对简化字。
  
  简化字朝廷确实在推广,但官方还是用原本的字,因为阻力太大了,几乎整个文人阶层都反对简化文字,一是失去象形意义,二是失去美感,三是减弱汉文化的传承等等。
  
  所以,朝廷虽然是支持简化,但在官方文字中,几乎没有太多简化,这样书写起来确实困难。
  
  朝廷征集了五十多年的简化字,民间百姓都可以投稿,只要简化的文字,不变其形不曲解其意,还能达到了简化的目的,就会被采用,采用后会给予稿费奖励。
  
  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些年有了几千个文字简化成功,却没有正式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从景泰十二年到景泰五十五年,四十三年时间内,朝廷有创造了一万多个文字出来。
  
  这些文字,有从甲骨文、金文、篆文解析出来的文字,也有凭空创造出来的,主要是老皇帝总担心文字不够用,一些词汇文不达意,那就创造出新文字,新词汇出来。
  
  几乎每五年新出的字典,都会增加一些新字。
  
  之所以到景泰五十五年,因为造字局认为,创造出来的文字,已经足够用了,不需要再造了。
  
  但新造的文字,多是生僻字,正常都不太用得上,老皇帝一意孤行。
  
  对于造文字,民间爆发出极强的热情,近十年来都不造字了,还能收到信件,可见民间的造字热情。
  
  话说回来。
  
  朱厚煐在湄公省治所金边,记游记写了十天,身边的侍卫散去民间探查民情,因为全省肃杀,几乎查不到什么东西。
  
  不过倒是听人说这些年金边的繁华,听得他有些心动,以后还会再来。
  
  下一站,交趾。
  
  交趾省,实在太大了。
  
  从红河以南,湄公河以东,包括小半个柬埔寨,大半个老挝,整个越南,全是交趾省。
  
  景泰六十五年时,老皇帝想加五十七颗星在国旗上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拆分交趾为两个省,交趾太大了,五十七颗星变成五十八颗星。
  
  古交趾,最远到顺化。
  
  顺化以南,在东汉时期是象林邑,就是马援铸柱之处,三国时期脱离汉朝变成了林邑国,隋朝时,还短暂统治过这里,设林邑郡。
  
  唐高宗之前,这里还是盛唐领土,之后就再也不是了,变成了中原藩属国,一直到景泰朝。
  
  朝廷想将顺化以南,单独划分出来,变成林邑省,北面则是交趾。
  
  这样很符合古交趾的划分。
  
  而且,交趾太大了,又是狭长地形,就算有火车,统治成本太高了。
  
  整个交趾省,要设四个布政使,北面两个南面两个,基本是两套班底,确实面积太大了。
  
  朱厚煐在驩州和交州看了一圈,认为交趾拆分成两个省是必然的。
  
  交趾省,总人口达到了3.1亿,在全国省份中,人口排名前列,常住人口能达到3.5亿。
  
  人口之多,也意味着交趾之富。
  
  交趾省,是大明最富裕的省份,经济总量全国第一!
  
  一个交趾省,等于江苏加浙江的总经济体量,恰恰因为交趾太大了,有橡胶、棕榈、椰子、甘蔗、橄榄、茶叶等种植园,还有造船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重工业、纺织业等等,整个交趾省,拥有所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这个省,比人家一个国家都大,经济总量超过了大部分藩国。
  
  所以不拆分是有原因的。
  
  大明赋税极重要之地,江南拆分了之后,明显竞争力下降,贡献的赋税比之前要少了,所以朝廷不愿意拆分交趾。
  
  因为交趾不具备造反的因素,不像江南,被士绅垄断,而当时整个北方都需要南方的粮食供应,朝廷一天都离不开漕运,江南对大明实在太重要了。
  
  可是。
  
  交趾不一样的,交趾有一个小型军工厂,驻兵权又拆分在不同人的手里,而且这是大明腹心之地,南北都是大明领土,一个交趾怎么跳出大明的手掌心?
  
  粮食问题外,大明的铁路、电力,都在内地,交趾拿个屁造反啊。
  
  所以,不拆分是有道理的。
  
  可中枢已经拟定了,拆分政策,交趾省拆分成交趾省和林邑省,林邑省简称占或林。
  
  省治肯定是现在的西贡,就是胡志明市。
  
  西贡处于湄公河三角洲上,沿海却不靠海,类似于广州、曼谷,这里一直是交趾省第三大城市。
  
  交趾第一大城市是驩州(顺化),第二大城市交州(河内),第三大城市就是西贡了。
  
  西贡这个名字,是郑和下西洋时,路过这座城市,取西方来贡之意,起的西贡这个名字。
  
  这座城市,也是景泰朝建起来的。
  
  说实话,占城国的首都,大明没看上,所以自己掏钱,在西贡建设新城,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占城首都僧伽补罗宗教气息太重了,不适合建都。
  
  建都在这里,早晚会被同化。
  
  所以,僧伽补罗简化成了僧罗,只是一座小城市而已,朝廷并不肯投资在这座城市,这几年逐渐退化成了旅游城市,也就仅此而已。
  
  至于将林邑简称是占,老皇帝都不太放心。
  
  占城国国民并入大明的比较多,看似清理得很彻底,其实未必,这里距离大明的京师太远了,朝廷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什么都能管到,自然要多重因素考虑建城。
  
  朝臣也担心,占城国国民以遗民自居,阴谋造反。
  
  问题是,这些遗民都融化进入大明,挑不出来了。
  
  那就简称用林或象,可万象省已经用了象,那就用林。
  
  大明就要出现第五十八个省了。
  
  而且,交趾省的经济重心,主要在西贡,人口方面也是林邑省人口更多,交趾省人口偏少。
  
  对于拆分,林邑省的百姓是支持的,他们总认为北面吸他们的血,交趾省的赋税基本都是南方贡献的,凭什么要养着北面的废物。
  
  民间割离,也是拆分的原因。
  
  交趾省南北百姓互相不满,北方百姓认为朝廷将投资重心投给了南方,才造就了南方辉煌,如果投给北方,北方也不差,是朝廷偏心,再说了,南方人忸怩不够大气,不如北方豪爽。
  
  反正问题多多。
  
  拆分成两个省是必然了。
  
  朱厚煐在整个交趾感受到的就是富,比北直隶要富得多。
  
  电气革命兴起后,这里是电话装机最多的地区,到了景泰六十六年,很多富户人家就都已经有了电话。
  
  这是朱厚煐在其他地方没见到的,即便富裕的汴京,富裕的吉隆坡、新京,都看不到这么多台电话。
  
  南交趾的电话引进,和电机厂,设在南交趾息息相关。
  
  大明一共有两个最大的电机厂,一个在黑龙江哈尔滨,另一个在林邑省西贡。
  
  所以,南交趾遍地是电话,因为电话安装费用低,也因为本地人能看见电话,了解电话。
  
  也说明本地人有钱,现在安装一台电话,需要十几万元,购买一套大房子了。
  
  朱厚煐还发现一个问题,明明和万象省毗邻,气候相差并不特别多,但交趾人的身高明显比万象省高,主要移民都来自大明江南。
  
  可身高确实有差异。
  
  在万象省和交趾省两地生存的百姓,几乎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两个地方人长得不一样,明明拥有共同的祖先,有的还能攀上亲戚呢,偏偏长相出现了偏差,这就是水土问题。
  
  而且,交趾人明显白皙,因为最开始以白为美的,就是江南士绅,他们移民来到了交趾,肯定会延续自己的爱好。
  
  交趾太阳又过于毒辣,想维持白肤,就得在化妆品上下功夫,他们就研究出了防晒霜之类的化妆品。
  
  交趾产的防晒霜,效果最好,全球畅销。
  
  化妆品行业,也是交趾的支柱产业之一,交趾还有一项比较厉害,是防蚊虫药物,这种药物在百越之地都有厂家,药效基本差不多,但卖得最好、最会营销的是交趾省。
  
  同时,交趾人很喜欢和白人结合,生混血儿,因为混血儿皮肤白,长相他们并不特别喜欢。
  
  扬州瘦马的风气也带到了交趾。
  
  前些年女奴不值钱,瘦马价格却奇高无比,因为外夷女子不会说汉话呀,
  
  这几年价格回落,因为大家都会汉话了,女奴虽然少,但拜金女非常多,都不用抓人调教了,自己就跑来花钱调教。
  
  而且本地人巨富,也就造就了混血儿超级多的现状。
  
  本地人的审美也就带偏了,逐渐接受了混血儿,三代混血后,长相才趋向于明人的长相。
  
  别以为白人就都好看,大家看到的往往都是美女帅哥,所以下意识认为好看,哪里都是丑人多。
  
  美貌和金钱,永远是稀缺资源。
  
  而且,白女的臭味一般人忍受不了,哪都臭,得经过大量香水掩盖才行。
  
  朱厚煐在交趾呆了22天,才启程乘坐船支去孟加拉省,去孟加拉过年。
  
  孟加拉省是百越之地最后一个省。
  
  从交趾乘坐海船过去,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缅甸海,才能进入孟加拉省。
  
  孟加拉,这个名字是本地的古称,大明翻译成榜葛剌,是音译,用普通话翻译过来就是孟加拉。
  
  孟加拉,也是大明西陲最远的藩国之一,简称孟。
  
  并入大明后,朝廷还以孟加拉做新省省名,省治也在达卡,基本没什么变化。
  
  而且,孟加拉省是大明五十八个省中,唯一一个伊教信徒最多的国家。
  
  孟加拉土著虽然被清理掉了,但是,信仰却保留下来。
  
  孟加拉可是人口大省,人口峰值超过了两个亿,但将西孟加拉划给了谷国后,人口跌破两亿,却还有1.8亿人口。
  
  大明本来还有印度的加尔各答,但统统被划给谷国了。
  
  这几年朝廷是真后悔了,富饶的种植耕地,送给谷国了太亏了呀。
  
  孟加拉省拥有恒河下游,这条大河汇聚恒河与雅鲁藏布江,最终流入大海,土地极为肥沃,是大明重要的粮食种植地,西方贸易中心。
  
  大明要在恒河口,设立一座京师,叫恒京。
  
  别看孟加拉省地盘不大,却是大明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也是大明最重要的粮仓之一,朝廷最重视的地区之一。
  
  所以,朝廷要建一座京师。
  
  朝廷在整个百越之地,建了三座京师,还会在婆罗洲建一座京师,一共四座京师,足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