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77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节日、传承,增强华夏归属感认同感

第377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节日、传承,增强华夏归属感认同感

第377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节日、传承,增强华夏归属感认同感 (第1/2页)

朱佑榶住在西宫,是由燕王府改建的,被皇帝命名为万寿宫。
  
  册封太孙后,朱佑榶就住在这里。
  
  主要是老皇帝稀罕孙子,不让太孙在勖勤宫里受气,就搬去西宫住。
  
  太孙妃谢氏絮絮叨叨的:“皇爷爷身体不好,后宫诸位贵妃又都年老,需要照顾,臣妾这个做太孙妃的,应该去照顾皇爷爷。”
  
  朱佑榶翻个白眼,你是乐意入宫嬉闹去吧。
  
  皇帝支持下,景泰四十年,他娘太子妃从谈贵妃手里,接过来后宫政务,统摄六宫。
  
  近几年,皇帝又支持太子妃办诗会,邀请各家大臣家的妇人,进宫谈论诗词。
  
  宫中热闹着呢。
  
  他明白,皇爷爷这是走夫人路线,为他爹笼络群臣,坐稳太子之位。
  
  他爹虽然是太子,其实和皇帝差不多了,朝政大事,乾纲独断,除了没坐在龙椅上,他就是皇帝。
  
  “你可打住吧。”
  
  朱佑榶很无语:“前年你去养心殿伺候,把皇爷爷的瓷瓶给碎了;去年年夜宴,你把皇爷爷的龙袍给污了,也就皇爷爷念你年幼无知,换做我爹,皇爷爷准抽他。”
  
  谢氏吐了吐舌头:“那时候人家年龄小嘛,不懂规矩,皇爷爷也没怪罪臣妾呀。”
  
  朱佑榶一拍脑门,是没怪罪你,是我去请罪跪了两个小时。
  
  那是皇奶奶最喜欢的花瓶啊!
  
  皇奶奶去世后,他爷爷睹物思人,若非他爷爷年纪大了,早把谢氏给废了。
  
  这女人性子太跳脱,当年刚进宫侍奉的时候,皇帝就觉得谢迁生了个百灵鸟似的女儿,叽叽喳喳,话又多又密,根本不像谢迁。
  
  她全名谢雪怡,名字是他爹太子赐的。
  
  可能是谢迁给娇惯坏了。
  
  不过,朱佑榶还真就喜欢她这股蛮横劲儿,他喜欢胭脂马,而不是乖乖女。
  
  “你还是好好打理万寿宫吧。”
  
  皇帝可明说了,不让她去,他看见她心烦。
  
  他皇爷爷就喜欢他娘,他爹太子也沾着太子妃的光。
  
  当时他看中谢雪怡的时候,皇帝还说他,为什么不找個像他娘那样贤惠的,这个谢氏就是匹野马嘛。
  
  还真是,当初朱佑榶追她可费了大力气了。
  
  别看现在夫妻俩感情不错,当初人家谢雪怡可看不上太孙,当时还不是太孙,但也看不上。
  
  “万寿宫有什么意趣,哼,都是你的侧妃,这个不能管,那个管了伱不开心,臣妾管什么管?”
  
  谢氏自幼读女学,接受的先进思想。
  
  又在宫中侍奉过三年,读的是紫禁女学,所以她是有很强的女权思想的。
  
  不止她,太孙十几个姬妾,都是女学子,独立、自主、自爱的思想泛滥,连朱佑榶都看着头疼。
  
  “还是去宫中好,姐妹们多,还无拘无束的。”
  
  谢氏念叨起来她的好友来,她的好友都是胭脂马,恨不得把皇宫给拆了。
  
  也就老皇帝惯着这些官小姐。
  
  连他爹太子看着这些不守规矩的宫娥都难受,一个个非常没规矩,老皇帝对身边人最是宽仁。
  
  除非官小姐们想爬上龙床,或者父兄犯了大罪要被诛族,不然是很自由的,说话自由、读书自由。
  
  进宫中,说是侍奉,其实是学习。
  
  皇帝更看重对她们的教育,也方便皇子们近水楼台,他也能考校这些官小姐的品性。
  
  朱佑榶不在府邸多待,喝盏茶后,换上休闲短袖,詹事府,和几位师父探讨皇爷爷今日这番话。
  
  谢氏侍奉他换衣服,朱佑榶甩了甩长发:“难怪皇爷爷说要剪了头发,这也太热了。”
  
  “我的爷,您可不要胡说,连皇爷爷都挡不住民间舆论,您这句话要是传出去,民间文人的唾沫星子能把你喷死。”
  
  谢雪怡其实都想剪成短发。
  
  这年头,女子的头发更难打理,收拾一次,忙乎半天。
  
  皇帝倒是赞成剪短头发,男女头发都可以剪掉,奈何民间反对声音太大了。
  
  “皇爷爷真的有先见之明啊,这头发太难打理了,等我登基后,一定要发布剪头发令。”
  
  谢雪怡翻个白眼,皇帝都做不到的事,你能?
  
  她在宫中接受过正统的皇族教育,对皇帝是一万个崇敬,这种崇敬、敬畏是深深扎在心里的。
  
  皇帝没宣传个人主义,但在所有教科书中,都会悄悄地往自己身上家神性光环。
  
  宫中的新式教育更是,受过皇族教育的,都会崇拜景泰帝。
  
  朱佑榶由着太监梳洗之后,换上休闲装。
  
  侍奉他的太监,有很多白人,他们都是被大明征服的地方,挑出来的俊美、聪慧的孩童,送入宫中遴选,进行阉割。
  
  每年,各地都会特定送进来一批人当太监,其中藩国送来的比较多。
  
  这几年,在宫中伺候的以白人为主。
  
  皇帝不喜欢黑人,太子、太孙都不喜欢,白人长得不咋地,但也比黑人强啊,凑合着用吧。
  
  明人做太监的很少。
  
  主要是用外夷,不容易产生派系,上位者能放心使用。
  
  宫娥也是,白人女子很多,都是挑的颜色艳丽的女童,送来宫中做粗活。
  
  皇帝也不止全用官宦人家女子,因为这些女子很多活是做不了的,那就得有粗使丫鬟。
  
  再说了,这些外夷在大明没有根基,皇帝用着也放心。
  
  皇帝有一个叫影子的特务机构,主要就从外夷、养济堂孤儿中挑选人才,从小就培养,一直隐藏在暗处。
  
  影子里有多少人,谁是头目,这些人藏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连一直侍奉皇帝的汪直都不知道。
  
  朱佑榶去詹事府。
  
  朱见淇的詹事府里没有成员,但太孙的詹事府里,配备的超级齐全,年轻干才,全都放在太孙詹事府里。
  
  但可这不是偏心,老人家都是隔代亲,有了孙子就都能理解了。
  
  皇帝对其他几个孙子也不错。
  
  朱佑榶詹事府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人,老四十一,朱见涯,他的亲叔叔。
  
  老四十朱见溽分封出去后,在朝中处置政务的,基本是太子、太孙和老四十一,偶尔太子家的几个儿子,也跟着处置政务,但参与不多。
  
  很显然,太子没有皇帝那般胸襟。
  
  皇帝是贪权、霸权,但却懂得放权,抓重放轻,不止对太子,对天下百官,皇帝都肯放权给下面。
  
  就说财政收入,地方截留一成,用作地方使用。
  
  皇帝却额外加了半成。
  
  并且提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一切按政绩说话,能干的官员就要大加奖励,不能干的庸臣就要滚下台来。
  
  地方财物截留太多,导致中枢朝臣都担心,地方是否会自治。
  
  可现在都是景泰五十六年了,不但没自治,地方发展迅猛。
  
  跟谁干有好处,大家心里都有本账。
  
  皇帝向来不吝惜赏赐,甚至将很多约定俗成的分帐方式,放到明面上来,潜规则变成明规则。
  
  就说官员,以前不许经商,可防住了吗?
  
  现在允许经商,允许奖励。
  
  朝代变了吗?大明变了吗?
  
  没有呀!
  
  可太子就做不到皇帝这样,朝中所有人都清楚,在皇帝手下做事,只要你有能力,皇帝就会喜欢你,你想做什么官就让你做什么官,你想有多少钱,就有多少钱。
  
  没错,弊端很大,但大明发展如此迅猛,难道不是因为皇帝敢用人的原因吗?
  
  以前千防万防,防住了吗?
  
  太子完全做不到,太子是既当又立,想要发展,还想让官员做圣人。
  
  皇帝是别谈感情,就谈钱。
  
  太子是,谈感情,还得谈钱。
  
  问题是太子远没有皇帝的胸襟,皇帝敢把朝政全都交给太子、太孙去管,对内阁八部六寺重臣,极致信任;对地方督抚,给予最大程度支持;对于藩国,倾其所有的给予。
  
  再看看内阁官员序列,皇帝是紧着年龄大的官员先让他们做首辅,这是人情味。
  
  景泰朝所有重臣,都能过过宰相的瘾,太师、太傅封了多少?公侯封了多少?
  
  有多少文臣武将配享太庙?
  
  纪念文臣武将,改城名、改地名、改街道名,建庙祭祀的文臣武将有多少?
  
  这是人情味啊。
  
  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皇帝效死力呢。
  
  再看看太子,一个封爵都抠抠搜搜的。
  
  没错,一个封爵,要赏赐的东西很多的,而且是世袭罔替的爵位,不是降爵制。
  
  再看看皇帝呢,皇帝是把勋贵满门都招进学校里,进行培训,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多挣爵位。
  
  景泰朝,封国公十四位,侯爵过五十位,伯爵二百多位,世袭的武将不计其数。
  
  你是军中武将,你会支持谁?
  
  皇帝从来没说过,爵位多,负担重。
  
  反而总诏来勋贵家主入宫,一顿臭骂,逼迫他们的子侄族人从军,建功立业,爵位皇帝从不吝啬。
  
  皇帝可不是就封爵啊,还要在他们立下战功的地方建庙祭祀的,还要办授勋礼,给武将们授勋,赏赐府邸、工厂,各种东西变着花似的赏赐。
  
  还有战争中战死将士的遗孤,都是皇帝掏钱养着的。
  
  军中上下,谁不得说皇帝够意思,为这样的皇帝打天下有前途。
  
  就说军饷,绝对一分不少的发下去,只会多发,不会少发,只会早发,绝不晚发。
  
  各种补贴,皇帝变着法似的赏赐,只多不少。
  
  对军中战死者,更是立碑祭祀,将每个战士的名字刻在碑上,让后人铭记。
  
  皇帝做了这么多,在军中必然备受爱戴。
  
  太子呢?
  
  太子对一个爵位都抠搜,何况一大群有功之臣的赏赐了呢,就说劳军支出,大明每年支出2000万左右,全出自内帑。
  
  这笔钱,可以不支出的。
  
  不劳军照常打仗,以前也没有劳军钱,但皇帝觉得不给发钱,发东西,吃掉,像断头饭一样,吃顿最好的再上战场。
  
  不给,照样上战场。
  
  皇帝却肯花。
  
  对于承嗣的武勋家族,也是百般照顾,甚至,天下武勋的名字,皇帝都知道。
  
  景泰朝的勋贵,皇帝是逮着谁想骂就骂,但这些勋贵没有一个怨恨皇帝的,因为皇帝骂他们是为他们好。
  
  骂他们是让他们的旁支族人出来从军,去战场上挣爵位,骂他们是让他们自己努力升爵位,努力挣世券。
  
  皇帝从来没说过节约军费开支,反而每年往上加,让所有武勋学兵法,去打仗,去立功,总说大明公侯太少了。
  
  就这份心胸,太子就没有。
  
  就说朱永,参加过夺门之变,皇帝没杀他,已经是法外开恩了,景泰四十七年,朱永竟荣封保国公。
  
  朱仪于去年过世,皇帝直接下旨,赠昌平王。
  
  朱仪的弟弟,朱佶,早就封伯爵了,一家一王一伯爵,皇帝还不够意思吗?
  
  勋贵上下还有什么可说的,跟着这样的皇帝干,有没有前途?
  
  皇帝只看战功,不看出身,不看地位,有功必赏。
  
  再看看于谦,生前是郡王,死后获赠亲王爵,大明绝无仅有,死后配享多庙。
  
  景泰五十年,皇帝对徐达、常遇春、冯胜、张玉、朱能等进行一轮追封,全做了亲王,并对开国公侯的后人,也多加赏赐,鼓励他们上战场,为自己挣一份爵位回来。
  
  张玉的后人,英国公一脉是怎么对待皇帝的?
  
  皇帝不照常追封了吗?
  
  有功就是有功,大功不允许抹杀,这是皇帝的胸襟。
  
  就皇帝这份大方,别说太子,太孙也自愧不如。
  
  这种追封,看似一道圣旨的事情,但要经过繁重的礼仪、祭祀品等等,都是要花钱的,而这钱是要永远花下去的。
  
  皇帝舍得花。
  
  据说。
  
  皇帝打算昆仑封禅回来,根据黄帝纪年来算,景泰五十年,是开元4203年,皇帝要追封4203位,对华夏有突出贡献的人。
  
  这可是大工程啊。
  
  皇帝的意思是,为这4203位英灵,在昆仑山上设庙祭祀,未来每增加一年,就增加上一位,让后人永远记住对华夏英雄。
  
  皇帝毁了别人的文明。
  
  却对自己的文明,视若珍宝。
  
  从景泰五十五年开始,就在民间征集历史上的英杰了,民间反响非常激烈,因为人选太多了。
  
  当年皇帝提出感动华夏英雄人物,和感动大明英雄人物,在民间就引起一片好评。
  
  这几年,年年都办,英雄人物,值得永远铭记。
  
  中枢更是出版了很多英雄传,邀请家,按照历史上的英雄书写,永远传承下去。
  
  今年昆仑山封禅。
  
  明年就开始为英雄立雕像祭祀,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之前的英雄,都要列入其中。
  
  而昆仑封禅中,皇帝还会立皇帝庙,将历朝历代为华夏做出突出贡献的皇帝,全部放入其中祭祀。
  
  皇帝不列入英雄中,皇帝单独立庙。
  
  朝野上下,竟没人上疏皇帝,认为不该兴师动众云云。
  
  因为这是自己的历史。
  
  皇帝重视自己的历史,这是光荣,天下百姓当与有荣焉。
  
  这样做的政治信号更加明显。
  
  大明疆土太大了,诸族都需要认同感,得为这种认同感,寻找一个根源。
  
  皇帝庙,不能只祭祀中原皇帝,像南越、吐蕃、大理、西夏、室韦、高句丽、朝鲜、倭国、匈奴、突厥、西辽、蒙古等等,这些国家,也属于华夏历史呀,自然也要列入皇帝庙啊。
  
  甚至,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欧洲等地区有作为的皇帝,也可以挑几个功勋卓越的,列入其中,比如亚历山大。
  
  祭祀个几百年,世界认同感就来了。
  
  这样就解释了,大明不是征服者,而是古代世界是一统的,本来就都是华夏古地,华夏支脉互相攻伐,导致各国暂时分开了而已。
  
  如今大明,统一华夏,让各族同胞,回到母亲的怀抱。
  
  所以呀,大明繁荣,是天下的繁荣,是华夏万族的繁荣。
  
  这种先见之明,太子也有。
  
  但他舍不得这么多钱。
  
  就说在昆仑山上修宫殿,要花多少钱?以后维护要花多少钱?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寻根溯源,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吗?
  
  皇帝却说有。
  
  为什么蒙古人为大明征战,仅仅因为大明强吗?
  
  不全是。
  
  因为大明朝廷把他们当成人,因为大明把他们当成同胞,因为大明对所有有功之臣,是一视同仁。
  
  看看倭人,近几年出现了十几个侯爵。
  
  倭国为了大明占领世界,死掉了300万人啊。
  
  这几年,明人不停往倭国移民,除了没有直接收复倭国外,倭国已经完全是大明的附庸了。
  
  封几个侯爵,亏吗?
  
  还有臓兵,从雪山往下打印度,臓兵出了多少力?
  
  就说宫中,有多少佛兵拱卫皇帝?
  
  苗瑶彝壮就别说了,他们是南征的主力军,多少人血染疆场,难道不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吗?
  
  大明西征,征召了多少维人、回人,杀得咸海一片白地。
  
  蒙古诸部,为了大明死了几百万人。
  
  难道蒙古人的皇帝,不该入祀吗?
  
  应该!
  
  大明不单单是汉人的大明,是天下各族,蒙古、维、回、臓、苗、瑶、彝、壮、索、朝、倭共同的大明,各族和汉人一样,都是华夏人,享有一样的权力。
  
  景泰五十六年,倭国诞生第一个进士,虽然这个进士是汉人,但也是在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汉人。
  
  各族都有官员在朝中效力,都有兵卒在军中效力。
  
  他们的历史,同属于华夏。
  
  华夏这个概念,必须扩散到全球去,这才是华夏。
  
  大明必须要祭祀。
  
  不止在昆仑山搞祭祀。
  
  皇帝打算封十大名山,每座名山,都要设下祭祀,增强国家认同感。
  
  这十大名山,要散布整个大明,像朝鲜、倭国、缅暹、婆罗洲都要有,让当地人不能脱离大明。
  
  只是第一次封而已,接下来就多封,世界都要封,弄个一百座名山,一百条江河,全世界一起祭祀。
  
  文明不能断,根源不能丢。
  
  为了文化根源。
  
  皇帝还设定了特定节日,国庆、元旦,还有传统节日,皇帝让天下人都过,必须要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