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62章 皇子封国,朕教皇子们用皇权,朱见深莽斗欧罗巴群雄

第362章 皇子封国,朕教皇子们用皇权,朱见深莽斗欧罗巴群雄

第362章 皇子封国,朕教皇子们用皇权,朱见深莽斗欧罗巴群雄 (第1/2页)

橡胶车轮的出现,改变了明人的出行方式。
  
  单轱辘推车、三轮车、手推车,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其实,橡胶车轮在景泰二十八年的时候就出现了,橡胶加石油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橡胶轮胎,先用于马车轮胎之上。
  
  人力车的普及,笨重的马车在市井逐渐淘汰,出行则被黄包车代替,方便又舒服,关键是便宜。
  
  而车夫穿着长袍不方便工作,就开始穿景泰装,满街黄包车夫穿着西装拉客。
  
  皇帝虽想发动头发革命,朝野上下无一人支持,有民间老顽固骂皇帝大不孝。
  
  但有些苦力成天累得不行,头发长难打理,又特别热,趁着头发运动的风潮,干脆剃光了,留个毛寸,虽然被骂得很惨,但这股风潮已经兴起,苦力最先剃头,跟着的就是走街串巷的生意人。
  
  民间思潮爆炸,有很多特立独行的年轻人,率先把长发剃了,引领潮流。
  
  所以,景泰三十年,走在京师街上,发现有人梳着毛寸,不用怀疑他是和尚,他也是明人。
  
  剃头和不剃头之争,也在民间甚嚣尘上,皇帝倒是说出一句话来,孝与不孝,不看头发。
  
  这话引起轩然大波,无数民间文人指责皇帝大不孝,还指出他对嫡母不孝等证据。
  
  皇帝当然潜水了,一言不发了,不知是默认,还是懒得吵架,主要是朝中老臣把他拉住了,不让他下场。
  
  有皇帝支持,短发越来越流行。
  
  短发就要配纹身,不然显不出自己独特来。
  
  一时间,短发配纹身,成为一段潮流。
  
  皇帝赞成短发,但讨厌纹身,将其斥为野蛮人,朝廷官员、宫中侍卫、厂卫番子等等吃公家饭的,严禁纹身。
  
  纹身,从两千年前就有了,勾践就是剪发纹身,是纹身界的扛把子,宋朝是纹身爆发期。
  
  但本朝太祖,对纹身极为讨厌,有纹身者流放充军,这才没了纹身。
  
  朱祁钰同样讨厌纹身。
  
  随着民间思潮开放,女子可抛头露面,也引起很多腌臜事,近几年女子出轨率飙升,几乎每个县衙每天都能接到这种案子。
  
  里面真真假假,有的是妇人看别的男人一眼,她家爷们就怀疑老婆出轨了。
  
  有的是真出轨了。
  
  人性嘛,只要放开管制,什么鸟没有啊。
  
  景泰二十九年,中枢颁布政策,经官府查实女子出轨,可将此女吸入青楼从业,若男子诬告,则男子流放捕鱼儿海,夫妻和离,家产俱归女方。
  
  这才减少了官府行政负担。
  
  对这种事,朱祁钰不太爱管,皇帝管天管地,还管人家拉屎放屁了?
  
  以前是家丑不可外扬,所以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内部消化了,报不到中枢来。
  
  如今思潮开放,牛鬼蛇神都冒出来了。
  
  人性就这样,谁头上没点颜色啊,凑合过着得了。
  
  皇帝不管,民间出现了歌颂爱情的文章,以前的爱情是孔雀东南飞那种家长里短的,也有洛神赋那种暗恋含蓄的,现在的爱情,主打一个浪漫。
  
  后人都说华夏人不懂浪漫,那是华夏人思绪内敛,书写爱情的诗词,历朝历代有多是,这就是中国式浪漫。
  
  而歌颂爱情的文章,最火的是出自太子妃杨氏的手笔。
  
  太子火出圈,靠的是太子妃。
  
  杨氏的诗词火爆之后,在报纸上呼吁,给女子起名字,不要叫朱杨氏这样的,女子也该有自己的名字。
  
  她还呼吁有学识的女子,联名写一本名字手册,让民间没学问的百姓,按照这本书来起名。
  
  这件事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皇帝直接下旨,翰林院拟定十万个好听的男女名字,刊印成书,颁发全国,让全国人按照书里的名字起名。
  
  不然民间都是张二、张三这样的序列排名,女子干脆没名字,大丫、二丫。
  
  大明毕竟是天朝上国,上国百姓怎么能没名字呢?
  
  不止要有名字,名字还要好听。
  
  尤其士绅家族,不许再起两字名,毫无特色,要起充满大明特色的名字,并且,名字平平无奇的,一概不录用秀才,逼着民间进行改名风潮。
  
  皇帝鼓励民间用三字名字,二十二年了!
  
  作用是有,但不大。
  
  这次干脆搞一次人名运动,从上到下,进行改名,新生儿要取大气好听的名字,不止要好听,更好有学问。
  
  鉴于民间学问有限,中枢给你们起。
  
  太子妃牵头闺阁女子,拟定一本女名录,也随之刊印。
  
  民间不少文人愿意凑这热闹,也跟着刊印书籍。
  
  白话运动和人名运动,在民间激烈碰撞,开始改变底层人民的思想。
  
  白话文,能让读几年书的孩子,就能看懂报纸,让文章真的进入千家万户,进入十亿百姓的心里。
  
  名字,是每个人第一张脸。
  
  这个人名,是带着人一辈子的。
  
  景泰三十年六月,中枢又加一把火,颁布万家姓,收录大明仍在使用的姓氏,13000个,而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姓氏,高达两万。
  
  大明重新编纂使用过的姓氏,以及归化的各族的新姓氏,颁布天下。
  
  让民间百姓知道,大明的姓氏多么多,历史源远流长。
  
  随之,中枢有颁布万家名,大明第一本姓名工具书,全篇收录5万个男名,5万个女名。
  
  紧接着,民间陆续随印了十几本,都是民间文人自发刊印的。
  
  经过统计,人名估计有50万个。
  
  翰林院预计在景泰三年后,再推出重修本,将现存的起名书籍整理编纂,成为大明最全起名工具书,预计编入200万个人名。
  
  中枢刊印的书籍,是存放进入图书馆的,允许任何人借阅、抄录,定期还回来即可。
  
  景泰十一年,大明还办了大明书店,全国办了六万多家大明书店。
  
  直到景泰二十九年,才第一年实现收支平衡,今年皇帝就打算卖掉,摊子铺开了,他也不打算继续往里面砸钱了。
  
  大明书店其实并不赔钱,大城市好地段的还赚钱,但国企嘛,员工多积极性少,只开会不办事,都是通病。
  
  这些年,皇帝不停稀释自己的股份,直到景泰三十年,皇帝彻底甩锅出去。
  
  书店生意,皇帝是不打算碰了。
  
  费力不讨好,还不赚钱。
  
  前几年想脱手都没人要。
  
  现在可是纸媒的黄金时代,民间图书巨头几百个,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皇帝的大明书店,赔得底裤都没了。
  
  去年皇帝还诏图书巨头入宫询问生意经,把那几个货吓尿裤子了,最后被逼着高位接盘。
  
  皇帝甩手退场。
  
  干了二十年,不赚不赔,真他娘的气人。
  
  他把书店管理者给剥皮了,这口气才算勉强咽进去。
  
  倒是董赐来求情,说书店本就利润不高,您又为了就业,吸纳过多剩余劳动力,他们本就出工不出力,您还继续吸纳劳动力进来,自然就更不赚钱了。
  
  再说了,书店要小而精,开的越多漏洞越大,越开不下去。
  
  皇帝的摊子铺得太大了,赔本在所难免,和高层管理者关系真不大。
  
  这就是皇帝经商的局限性。
  
  最可笑的是,大明书店刚换了老板,立刻扭亏为盈,皇帝铺的摊子结结实实,连房产都是自家的,只要换一波管理者就能立刻盈利。
  
  朱祁钰也得认栽。
  
  经此之后,他也在思考,什么是商人?
  
  商人就是赚一笔就提桶跑路,他们不管业界生态,进场就开始薅羊毛,薅完就撤,给行业剩下一地鸡毛。
  
  皇帝经营书店,是想经营几百年,是想给百姓提供便捷的。
  
  这和商人初心就相悖。
  
  想经商,就别要良心,别管什么百姓喜乐,他们都是韭菜,你好好割就行了,谁管韭菜想什么?
  
  所以,书店在皇帝手里不赚钱,在商人手里就特赚钱。
  
  立即,皇帝下旨。
  
  出台经商法规,摒弃任何钻空子的可能性,对于薅羊毛、投机取巧的商人,一概诛杀。
  
  商人用经商手段嘲笑皇帝,皇帝就用政治手段,一竿子打死。
  
  至于什么叫投机取巧?
  
  皇帝没给下具体文件,反正财部查的时候,认为你投机取巧,那伱就投机取巧。
  
  颁布执照年限,严格要求商人合法合规经营,严格按照年限经营,对于赚巧钱、拉投资后套现离场等不义行为,严格打击。
  
  说白了一句话,把一个人捆绑在一个行业里。
  
  皇帝不许你动,你动了就犯罪,就该杀。
  
  并颁布史上最严格的离岸法,在国内有产业、有家小的人,一概不许离境,一旦资产离境,立刻诛族。
  
  民间商贾一片哭嚎。
  
  这二十年来,经商环境极度宽容,皇帝支持商贾,商贾赚的盆满钵满。
  
  忽然之间,皇帝下达最严禁令。
  
  稍加了解才知道,是那几个图书巨头惹恼了皇帝,大明书店在皇帝手里一直亏损,换主之后就盈利了。
  
  皇帝大怒,才颁布了法案。
  
  民间的巨头商人此刻杀了他们的心思都有了,你们沙比啊,没事招惹皇帝干什么啊?
  
  收购了大明书店,你们蔫吧赚钱得了,等几年再盈利不行啊?不能让皇帝心情好点?
  
  非得把大环境给毁了才甘心啊?
  
  你们不想活,别带着几百万商人一起死啊!
  
  这几年,确实有人转移资产,逃离大明。
  
  大明打通世界之后,他们知道海外还有富庶国家,赚一大笔后就提桶跑路,去欧洲享福去。
  
  但随着离岸法实行后,谁也逃不走了。
  
  别以为你逃了,皇帝就没招了,那是皇帝不愿意理你。
  
  如果皇帝想整你,就会给列国下圣旨,让列国把这人送回来,你看看有没有国家敢不送的!
  
  你敢不送,皇帝就敢打劫你们国家的商船,逼着你们送。
  
  现在,随着朱见深拿下开罗之后,大明又打通了去欧罗巴的道路,逼急了皇帝,皇帝直接派大军去欧洲找!
  
  换做别的皇帝估计不会做,岁数大的商人太了解景泰帝了,他屠几次商人了?哪个商人敢放个屁?
  
  景泰帝什么都干得出来,逼急了他,他能把全国商人灭了!再次禁商!
  
  法令颁布之后,图书巨头跪在宫外,跪了三天三夜,跪死了一个。
  
  最后也没得到皇帝诏见,还每人挨了一百鞭子,赶出宫去。
  
  紧接着,就传来这些商人自杀的消息。
  
  他们那点小钱,皇帝看不上。
  
  旋即,爆出来特大消息,整个皇家商行停工停产,接受审查。锦衣卫、东厂联合执法,五法司进行监督执法,肃清皇家商行。
  
  皇帝认为,皇家商行的人不可靠,执掌皇家商行二十年的贺知恩被罢黜,所有高层都被清查。
  
  景泰三十年夏天,过得却凉凉快快的。
  
  保持和善的中枢,忽然露出了爪牙,中枢大肆搜捕,民间开始大肆抓人。
  
  一只只硕鼠被抓出来,抄家灭族。
  
  皇子们被吓到了。
  
  他们一直以为父皇人畜无害,治理国家靠的是宽仁,所以君臣相怡,大明蒸蒸日上。
  
  现在才知道,根本就不是。
  
  皇帝残暴本性暴露。
  
  皇帝根本就不在乎商人死活,说得难听点,明天皇帝宣布禁商,把所有商人诛杀,看看会不会动摇皇帝的位子?
  
  等他杀完,他再鼓励经商,民间又是一大片韭菜。
  
  谁敢挑战皇帝的权威,只有死路一条!
  
  皇帝这些年不杀人,不代表他不会杀人,只是他懒得杀而已。
  
  “皇儿,你莫要小瞧你父皇。”
  
  胡妃身体不太好,这些年汤药不断,她看着长子,眉目伤悲:“也就这些年,年纪大了,才嘻嘻哈哈没个正形。”
  
  “当年你曾外祖父在的时候,尚且不敢和皇帝说笑。”
  
  “可知为何?”
  
  胡妃咳嗽几声,朱见漭帮她抚平后背,胡妃摆摆手:“这皇位,是陛下一刀一枪杀出来的。”
  
  “他虽不是开国之君,但威势不下于任何开国之君。”
  
  “因为他杀的人,不比开国之君少!”
  
  朱见漭瞪大了眼睛。
  
  他记事的时候,就几乎没看见过他爹杀人,他一直认为,皇帝就是这样的,像个老小孩。
  
  “皇儿啊,你太小瞧你父皇了。”
  
  “你父皇亲手杀的人,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胡妃话没说完,又咳嗽起来。
  
  朱见漭一边帮她拍后背,一边问:“父皇还亲手杀过人?”
  
  “哼,他亲手掏人的心肺,杀人比刽子手还利落,当时的朝野上下,谁不畏惧如虎?”
  
  胡妃冷冰冰道:“大明从土木堡之变后,就进入了低谷。”
  
  “当时财政岁入六百万,遍地是窟窿,入不敷出!”
  
  “是陛下,带着大明开创今天盛世的。”
  
  “你猜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杀人!”
  
  “不止杀朝臣,天下商贾,他杀了多少?没钱就找商贾筹措,然后找士绅借,谁敢不给他钱?”
  
  “哼,给了他钱都未必能保住命呢。”
  
  胡妃慢慢站起来:“不然,你说为何大明早些年移民那么顺利?为何皇帝一句话,民间就跑断腿?”
  
  “你就没想过,中间原因吗?”
  
  朱见漭有点傻,他爹那么和善的一个人,早年竟是个刽子手?
  
  “陛下杀得天下人发憷。”
  
  “所以才事事顺利。”
  
  “你去问问那些老人吧,他们都不敢想。”
  
  胡妃冷笑道:“所以,今天这点小事,算不得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骗你父皇。”
  
  “漭儿,为娘和你说这些,是因为你要去继藩了。”
  
  “你选一个最难的地方。”
  
  “为娘担心你呀,你虽然聪明,但还是太天真,不懂人性,驭人之道虽得你父皇精髓,但你父皇毕竟是承嗣大统得到皇位的,而你是要做开国君主的。”
  
  “你父皇的驭人之术,未必适合你。”
  
  朱见漭微微一怔,他知道母亲出身不凡,又深得父皇喜爱,但他一直以为是因为颜值。
  
  现在才知道,母亲的见识,不比父皇差。
  
  父皇也说过,他的驭人之道,不适合开国之君,朱见漭想做开国之君,得去学太祖皇帝。
  
  所以他想让老四当于谦的关门弟子,从于谦身上学领兵统下之道。
  
  “娘,您有什么奇策?”
  
  胡妃看着儿子耍宝,拍了他一下:“娘一个深宫妇人,没有什么奇策,若有,娘早就教你了。”
  
  “娘和你爹商量过,你去新大陆就藩,最大的危险就是环境,无非是寂寞一些,并没有什么危险。”
  
  “所以娘也算放心。”
  
  “可你爹忽然给你一个选择,你傻乎乎的想去东欧做皇帝,娘虽欣慰你的野心,但东欧皇帝不好做啊。”
  
  “你将是大明抵挡西欧列国最重要的一环。”
  
  “而陆路运输什么样子,你也知道,大明很难给你最多支援的。”
  
  胡妃苦笑:“所以,娘只能去求叔叔,请你舅公胡豅,请他帮你去稳定局势。”
  
  “舅公?”
  
  老四眼神又暗淡下去:“舅公应该入阁了,他应该岂会为孩儿奔波?”
  
  胡豅是皇帝最看好的人,如今也是青壮派的代表人物。
  
  他如今在吕宋掌兵,并向南开拓。
  
  “娘舍出去这张老脸,是能说服你舅公的。”胡妃和胡豅年龄相差不大,两个人一起长大的,感情深厚。
  
  “娘一点都不老。”朱见漭讨他娘喜欢。
  
  胡妃看着一表人才的儿子,悲从中来。
  
  “娘,儿子还要过几年才能去就藩呢,尚能承欢膝下。”朱见漭看不得他娘哭。
  
  他娘对他是真的掏心挖肺,他离开京师去就藩,最舍不得的就是他娘。
  
  “儿啊。”
  
  “你要学你父皇。”
  
  “这次事情,是你父皇故意挑起来,展示给你们看的,这才叫皇权。”
  
  “每一步,你都要看得精细看得透彻,哪里不懂就去问你父皇。”
  
  朱见漭微微一愣:“是父皇故意的?”
  
  胡妃点点头:“你们要去就藩了,你父皇担心你们学了一身本事,却不会使用,这是给你们示范,让你们看看皇权是怎么用的。”
  
  朱见漭忽然觉得他爹不是那个看笑话的老小孩,更像是一个将武功练到化境的绝世高手。
  
  母子俩聊了很久。
  
  各宫都在皇子们聊,让皇子们看看,他们的父皇是怎么展现皇权的。
  
  晚间胡妃煮了汤,亲自送过来。
  
  朱祁钰坐在养心殿里,眼神闪烁。
  
  “生气伤身,您要注意些身体。”胡妃拿出参汤,先试试冷热,然后一勺一勺喂皇帝吃。
  
  “朕还不饿呢。”朱祁钰嘴上说,还是在吃。
  
  “陛下因为皇家商行的事生气?”
  
  朱祁钰应了一声:“肉烂在锅里,什么时候吃都一样,只是有人萌生了离境的念头,想出去做个富家翁。”
  
  “朕打算给列国下旨,不许接收大明移民。”
  
  “楚王打下来一片江山,主要是打通了大明和欧罗巴的新通道,欧罗巴诸国恐明而已,不敢和大明硬碰硬。”
  
  “只是这样一来,欧罗巴诸国肯定会更加恐明,然后玩命发展技术,会不会让他们过早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呢?”
  
  朱祁钰想的很多。
  
  一碗汤吃完,胡妃给他擦擦嘴。
  
  “你身体也不好,不要亲自熬汤了。”朱祁钰拍拍她的手背。
  
  胡妃笑了起来:“陛下喜欢吃,臣妾熬的时候心情也是愉悦的。”
  
  朱祁钰也笑了笑:“跟老四说了?”
  
  胡妃点点头:“陛下,臣妾知道,现在不是动皇家商行的好机会,但您却动了,就是想给孩子们展示皇权的用法。”
  
  朱祁钰应了一声:“他们还太嫩啊,朕二十岁继位的时候,也是满脸懵的。”
  
  “用了十几年时间,才会用了皇权。”
  
  “而这有个前提,就是朝中重臣一边教朕,一边牵绊着朕。”
  
  “他们去就藩,地方上没有重臣团团围绕,需要他们自己打造班底,所以朕还是担心的。”
  
  朱祁钰其实想派一位重臣,帮他们梳理朝政。
  
  过几年再调回来。
  
  但又担心儿子们不愿意,觉得中枢管得太多了,而重臣肯定不愿意去那鬼地方坐镇的,所以里面矛盾很多。
  
  朱祁钰还需要斟酌。
  
  皇权的妙用,不是放出去,而是怎么收回来。
  
  不知道儿子们能学会几成。
  
  这个夏天一点都不好过,涉及皇家商行的投资的,都要被厂卫查一遍。
  
  查出来很多问题。
  
  中枢决定,对国企也查一遍,结果一查,很多国企员工大规模跑路,逃离大明。
  
  里面有多少问题,不言而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