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58章 白话运动,新大陆和奥运会

第358章 白话运动,新大陆和奥运会

第358章 白话运动,新大陆和奥运会 (第1/2页)

朱见漭三顾茅庐,和达芬奇相谈甚欢。
  
  两人互相考证,彼此试探。
  
  朱见漭发现达芬奇确实是大才,但实操如何,还不知道。
  
  达芬奇则惊叹于朱见漭的博学,文学、机械、化学、历法、绘画、音乐、骑射无所不通,难道这个人是皇位继承人?
  
  他似乎也没发现,朱见漭是纸上谈兵。
  
  “达芬奇,我父皇十分看重你,若你愿意为宫廷画师,便可在宫中任职,若想从政,可从基层做起。”
  
  “商王殿下,我的绘画道路还有很长很长,暂时不想考虑其他。”主要是达芬奇不想从基层开始做。
  
  景泰二十七年,十七个成年皇子全部封王,统封为郡王。
  
  老四为商王,未来要分封到商地去。
  
  至于商地在哪,朱见漭也是懵逼的。
  
  “只是,这几日我游览了大明博物馆,画作少有西方画作,我担心我的画,难以入皇帝陛下的眼。”
  
  朱见漭笑道:“不会的,在宫中侍奉的画师,来自万国,你家乡的画师说不定也有,大明包罗万象,只要是好东西,就会有人欣赏。”
  
  大明西化十几年了,已经融合了西方审美。
  
  反正他们比较喜欢露的,和大明的仕女图有一拼,当启蒙读物看就好了。
  
  至于艺术价值,这年代还没这个词儿,看得就是一个本能。
  
  华夏古画,这东西欣赏起来难度太高了,不是学问大拿都欣赏不明白,画里暗藏玄机。
  
  而西方画,主打的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小玄机就能让后人惊叹死了,原来还能这样设计?这就是神画啊!
  
  反正主打的一个没文化,也比较符合没文化的审美,一群没文化的在叹服,硬吹上了神坛。
  
  再看华夏画就不一样了,那叫美,讲求的是意境,是志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太高级了,没学问的欣赏不来。
  
  “真的?”达芬奇有些震惊。
  
  “当然了,大明对万国人才,都是十分包容的,在大明效力的,有十几万外夷人才,遍布大明各行各业,他们也都是明人了。”
  
  朱见漭纯属胡说八道,确实有这些人在给大明效力,但他们可不是明人,而是二等人,比奴隶高一等罢了。
  
  皇帝压根没放开户籍,也不能这么说,大明对女人是很宽容的,愿意嫁入大明的女子,是举双手欢迎。
  
  像达芬奇这样有能力的,大明也会给颁发户籍。
  
  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入明籍的,要的是人才,是精英。
  
  “过几日本宫领伱去见见,你就知道了。”
  
  朱见漭告诉他:“陛下喜欢名山大川,因为政务繁忙,就派画师出去,将名山大川、民间景象画下来,再送到宫中。”
  
  “宫中这样的画作,多达几万幅。”
  
  达芬奇无比震惊,但也知道大明广阔,但几万幅也太夸张了吧?
  
  “这才走了几个省而已,陛下十分不满,准备征召十万画师,用二十年时间,把大明一山一水,全都画下来。”
  
  嘶!
  
  达芬奇震惊住了,十万画师,米兰都未必有这么多人吧?
  
  “所以陛下向列国征召画师,让各国画师来大明,为陛下效力。”朱见漭带着小骄傲,那是我爹,我爹就是牛鼻。
  
  朱见漭并不知道,皇帝不是穷奢极欲。
  
  而是要绘制山水图,刊印天下,让天下人都能看到大明的名山大川,一草一木,人文自然。
  
  他和达芬奇混熟了,不然怎么摸清楚达芬奇的底细呀?
  
  若真是人才,最好拐到他的封国去。
  
  这几日皇帝心情不好,朱见漭不敢触皇帝霉头,每日在养心殿里伺候,也是战战兢兢的。
  
  所有人都以为皇帝是心哀重臣病故。
  
  只有朱祁钰自己知道,他是单纯的怕死。
  
  十二月初十。
  
  大朝会上,欧罗巴使臣入朝拜见。
  
  倒是有个国家出乎预料,希腊使臣竟然也来了,希腊不是被奥斯曼给灭国了吗?
  
  陈嘉猷解释才知道,希腊还剩下屁大点地方,还苟延残喘呢。
  
  这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大明买来很多希腊奴隶,女奴的主要来源,就是希腊。
  
  这要是看见他们的故乡人,在大明扎着辫子,穿着旗服,见着人就得跪下叫一声“喳”,不知道什么感觉。
  
  希腊使臣送来的是书籍,是苏格拉底的真迹,他们实在没钱可送,知道大明皇帝喜欢书籍,就投其所好吧。
  
  朱祁钰很喜欢,所以语气宽和:“朕很喜欢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荷马史诗朕也读过。”
  
  “而奥斯曼野蛮残暴,将如此一个文明灿烂的国度给消灭掉,人神共弃。”
  
  “朕希望希腊能够复国。”
  
  希腊使臣不远万里来到大明,就是希望得到大明的帮助。
  
  因为大明占据了红海,正在和奥斯曼帝国交战,战果似乎不错。所以他们才不惜激怒奥斯曼帝国,万里迢迢出使大明。
  
  可他们怎么没想想呢,大明为什么要帮助你呢?长得好看啊?还是单纯脸大?
  
  他们的女奴真不好看,真的。
  
  “请陛下助希腊复国!”希腊使臣用蹩脚的汉语道。
  
  其他国家使臣都在思忖大明皇帝的心思,他们来大明,是寻求商业合作的,最重要的是授权。
  
  大明对品牌把控太严了,他们希望能够进来分一杯羹。
  
  有钱大家一起赚嘛。
  
  其次就是想得到大明的专利许可,毕竟大明死死捏着专利,一切按照大明的专利法办事,逼着各国同意,各国苦明久矣。
  
  虽然他们私下里会偷偷盗版,但千万别让大明知道,大明知道的后果,就是劫掠他们的商船。
  
  “朕的大军就在红海。”
  
  “帮助希腊复国,是可以的。”
  
  “但在商言商,希腊能给大明什么好处呢?”
  
  一听明朝皇帝答应,希腊使臣是什么都答应,圣山都答应挪来大明。
  
  大明要一堆土有个屁用?
  
  再说了,那圣山早就在奥斯曼手里呢,拿别人的东西糊弄朕?
  
  “朕对希腊的领土,没有半分垂涎之意。”
  
  朱祁钰笑道:“朕倒是有一个提议,若使臣答应,朕便派大军帮希腊复国!”
  
  希腊使臣什么都答应。
  
  “即日起,希腊废除文字,一概启用汉字,用汉文化治国,并销毁一切关于原文字记载。”
  
  “希腊王降为郡王,为我大明藩属国。”
  
  “永远为大明效力。”
  
  这是什么条件啊?
  
  废除希腊文,还要焚毁一切文化,启用明文,用汉文化治国?
  
  这是什么脑残想法啊?
  
  希腊使臣呆呆地看着皇帝:“陛下的意思是,所有希腊人,必须说汉话?”
  
  “自然,既是大明藩属国,就要说汉话习汉文。”
  
  朱祁钰笑道:“此事也不是你一个使臣能决定的,你回去和你们国王商量商量吧。”
  
  “但朕不喜欢欺骗,奥斯曼帝国能灭了希腊,大明一样能!”
  
  希腊使臣脸色一变,他就想着表面答应,反正大明远在万里,根本不知道,可一听威胁这话,顿时消停了。
  
  礼部尚书白圭却忍俊不禁,他太了解皇帝了。
  
  皇帝就喜欢瞎许诺,等你们把文化烧了,开始学汉文之后,就会发现皇帝开始抵赖了,说不定还会出使奥斯曼,把你们给卖了。
  
  皇帝纯粹是无聊想玩,尤其喜欢看这些古国,把自己的文化焚烧掉的样子。
  
  而其他诸国使臣却心里不是滋味,大明的手伸得也太长了。都进地中海了,你还真当自己是世界霸主啊?
  
  “诸君不远万里出使大明,朕心甚慰!”
  
  朱祁钰雄武地站起来:“大赏!”
  
  使臣谢恩。
  
  然后就是鸿胪寺官员,负责一个个谈。
  
  他们进献上来的东西,皇帝压根就不看,看不上,他垂涎欧罗巴的是精英人才。
  
  使臣去外殿详谈,陈嘉猷从欧罗巴招揽来的人才,依次入殿,拜见皇帝。
  
  朱祁钰只是露个脸,然后就回养心殿了。
  
  鸿胪寺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工作的,鸿胪寺已经做的很熟练了。
  
  万国来朝的大盛事,大明办得却特别草率,关键大明不是一次办得这么草率了。
  
  皇帝不喜欢铺张浪费,更不喜欢排场。
  
  有这排场的开销,打他们一顿好不好?
  
  所以,这种万国来朝,就是走一个流程,重点诏见的会特殊诏见,是由大臣来做,皇帝不管。
  
  重点是礼物给人家备足了,毕竟要合作的嘛,礼物送的多少,完全看签订的订单量。
  
  最后四舍五入,放在订单折扣里算了,然后私下里给使臣一些好处,拉拢他们为大明说话。
  
  这一套财部玩得贼溜。
  
  商讨的时候,还会诏来皇商和国企,亲自下场和他们谈,反正使臣肯定赚得盆满钵满,来了一次还想再来。
  
  所以呀,大明搞那些摆场根本就没用,人家要利益,你大明给了,就算让他们吃屎,也得说大明好。
  
  陈嘉猷跟着御辇,进了养心殿。
  
  “陈卿,你写的游记朕都看了,朕让人润色一番,就刊印天下,让天下人看看真正的欧罗巴。”
  
  朱祁钰喝了口热茶,坐在御座上:“朕打算从欧罗巴引进一批各色人才,入大明效力,你有没有办法?”
  
  皇帝喜欢文艺戏曲,民间戏曲高速发展,钢琴、吉他等乐器,民间会的人很多,这两年又进入一些欧罗巴搞音乐的,大明音乐发展快速。
  
  景泰十九年,中枢统一规定,乐谱统一使用五线谱,放弃古乐谱。
  
  各种乐器演奏,并不稀奇,今天万国来朝的国宴上,就有钢琴和小提琴独奏。
  
  而钢琴和小提琴,是景泰十三年宫中做出来的,但并不完善,十几年来一直在发展完善,到了今年几乎就是现代钢琴和小提琴了。
  
  吉他是从西班牙传来的,据说是古世纪埃及的产物。
  
  大明也有几把埃及古吉他,反正硬说是大明的,也没毛病,反正埃及早就灭国了。
  
  本来估计能剩点人,等朱见深打完仗之后,能活下来的都是命大的,埃及肯定是没了,灿烂的古文化,只能在大明寻找根源了。
  
  钢琴、小提琴、吉他等等乐器,都出自大明,没毛病啊。
  
  听说东北为了吸引游客来,正在建造金字塔,这回埃及连金字塔都没了。
  
  这几年为了加快移民速度,让百姓去边疆看看,就带动了旅游业。
  
  东北是一片新土,没什么特色,吉林督抚李匡就一拍脑袋,把埃及的金字塔一比一挪过来,顺便建一个欧罗巴风情城。
  
  反正弄个四不像,埃及的、波斯、西域的、帖木儿的、欧罗巴的各国建筑,大杂烩的建在一起。
  
  但这人好奇呀,都想去看看。
  
  黑龙江督抚赵辅发现了商机,就照着欧罗巴的城池建,游客来看看,说不定就愿意移民了。
  
  顺便还能靠旅游,增加财富。
  
  东北遍地都在建欧式城堡,吸引内地游客。
  
  为了弄的像,李匡上疏皇帝,请求皇帝把埃及国宝,都运到吉林来,尤其是木乃伊,都运到吉林来。
  
  赵辅不甘示弱,也上疏皇帝,请求将希腊的国宝,运到黑龙江来,以后黑龙江就是希腊。
  
  效果非常不错,有很多家庭爱上了东北讨好型市格,选择移民东北,在东北分地落户。
  
  旅游业,竟意外成为东北支柱产业。
  
  宁夏也缺人啊,发现还真有内地人去东北玩完,自愿移民到了东北,原杰一拍脑袋,我宁夏建印度城。
  
  但被皇帝叫停了,让各地挑几个城市改建或新建可以,你把整个省都变成他们的建筑,那是大明的地盘,还是他们的?
  
  掌蒙古都司的王恕,还想建波斯城呢。
  
  但都不允许大规模建,建造一两个特色城市的允许的。
  
  景泰二十八年,帖木儿亡国了,取而代之是的叶尔羌汗国、萨法维帝国和布哈拉汗国,三国鼎立。
  
  有点像三家分晋的意思。
  
  萨法维也可叫波斯第三帝国,占据的是波斯。
  
  反正三国还在打,帖木儿确实是亡国了,但还有实力,反正中亚一锅粥。
  
  波斯确实复国了,但他们的根儿没了,他们国家的东西,都被打包卖给了大明,帖木儿卖给大明大量女人,都是波斯女人。
  
  波斯第三帝国虽然是帝国,其实就是个小卡拉米,要人没人,要啥没啥,被灭了一次,文化都搞断层了,波斯语都忘记了。
  
  反正美人在大明非常受欢迎,至于丑的也有用处,当粗使丫鬟呗,累活有多是。
  
  大明涌入上亿奴隶,女奴高达三千万以上,青楼迎来了大爆发,以前青楼讲究,现在青楼是遍地开花,一条街恨不得开十家,反正买一批女奴就能开。
  
  就是苦了大明男人了,一天天太累了。
  
  大明现在除了机械、化学、生物之外,各行各业发展突飞猛进。
  
  尤其是文学,皇帝重视,民间便爆发出恐怖的活力。
  
  但民间出现了白话运动。
  
  像京剧、昆曲,实在太高贵了,没文化根本听不懂,简直是筛选听众,反而接地气的相声、小品、评书,大众更加喜欢。
  
  民间出现了去文言,用白话的运动,愈演愈烈。
  
  说来说去,就是京剧太曲高和寡,二人转才是百姓乐意看的,因为看得懂。
  
  戏本也从文言,往白话方面发展,书籍的质量直线暴跌,本来一本书几万字就是长篇了,现在诞生了二十万字的。
  
  白话、水文,常态化,而市场反响特别好,因为百姓能看得懂。
  
  像以前写的那些戏本,好是好,老百姓看不懂,自然就没法欣赏,只有全国一小撮人,才能看懂。
  
  而景泰二十八年,大明人口超过了八亿,8.2亿。
  
  文化水平高的,能听懂昆曲的,也就两三百万人。
  
  其余的都是滥竽充数,听的一个高雅罢了,根本就听不懂里面的典故。
  
  反而,白话,白话戏本,在民间得到了巨大反响,口语化,逐渐充斥在书籍之中。
  
  这里面也有技术原因,印刷水平直线提升,印刷价格降低,造纸术提升,纸张成本降低,不用省着纸用了,想写什么就写吧。
  
  景泰二十八年,年中,皇帝下旨,令天下奏疏尽量口语化。
  
  用实际行动,支持白话运动。
  
  白话运动,还有一层深层次原因,是西方文化涌入大明,像荷马史诗,完全是白话文嘛。
  
  文人圈子普遍认为这本史诗水平太烂,不值一提。
  
  但是,这史诗在民间反响很好,因为百姓能看得懂,像苏格拉底的著作,有学问的不屑一顾,民间却趋之若鹜。
  
  这就是白话运动必然要发展的。
  
  大明人口基数太大,让他们都学文言,太强人所难了,老师严重不够。
  
  口语化就不一样了,遍地都是老师,认字就能当老师。
  
  一篇古文,你全认识,但你全看不懂,连一起读你读不明不白。
  
  一本现代书,认字就能读下来,基本能明白。
  
  哪个好?
  
  甚至,一篇古文,一个人用一辈子都未必能读透,这是古人的大智慧,筛选能力太强。
  
  那是给顶级聪明人看的,小白就退下吧,这叫文化高贵。
  
  所以,停用古文,采用白话,势在必行。
  
  随着白话文推行,民间著作就更多了,以前就多,因为当官的多,有文化的多,但白话文推行,认字就能写书了,写书门槛大大降低,著作自然大爆炸了。
  
  皇帝又喜欢文学、艺术,民间想讨得皇帝喜欢的人太多了,自然拼命研究。
  
  还有一点,市场需求庞大。
  
  八亿人口啊,就算有三亿成年人,都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他们能听懂看懂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市场倒推白话运动,文化开始新一轮大变革。
  
  文学发展最迅猛,其次就是医学。
  
  景泰二十七年,大明完成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对象是一头猪。
  
  中医发展更是恐怖,尤其医学纳入科举的一科,几乎个个秀才都会医术,皇帝重视,民间就重视。
  
  皇帝喜欢,民间就都喜欢。
  
  大明医者前所未有的充足,送到非洲的医者,就有三万人,其中包括外科手术医生两千人。
  
  唯一可惜的是,机械、化学遇到了巨大瓶颈,这东西得靠几代人慢慢积累技术,不能一蹴而就。
  
  大明发展千好万好,就是工业革命推不动。
  
  缺乏技术积累,所以皇帝要引进大批技术人才,强制推动工业革命。
  
  “陛下,微臣觉得很难。”
  
  陈嘉猷听边永说的,知道了皇帝的想法:“欧罗巴并非穷困,虽然贵族愚蠢,但还是有施展才华机会的。”
  
  “大明距离欧罗巴太远了。”
  
  “微臣这次好说歹说,带回来的人才还是不多的。”
  
  “除非欧罗巴动乱,大明又要和他们接壤,咱们才能接收一批难民。”
  
  “不然没办法的。”
  
  陈嘉猷实话实说:“陛下,您实行的保护法,已经让欧罗巴诸国不满了,他们认为大明在欺骗他们,所以也对大明禁止出口,甚至不许大明商品进入欧罗巴。”
  
  “微臣觉得,实在没必要实行这么严酷的禁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