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226章 吃这么多,都把自己吃吐了,还在吃?

第226章 吃这么多,都把自己吃吐了,还在吃?

第226章 吃这么多,都把自己吃吐了,还在吃? (第1/2页)

太傅府。
  
  胡濙坐在暖炉前,正在看书。
  
  是从宫中抄录出来的孤本,津津有味地读着。
  
  自从公开宫中藏书。
  
  天下文人不远万里齐聚京师,去澹台藏书阁抄录书籍。
  
  因为抄书的人实在太多,澹台藏书阁设定时间,将书籍挂起来,让文人去抄录,太监负责翻页。
  
  不许任何人用手去摸,更不许损毁。
  
  这般严苛,却得到文人的交口称赞,若太监翻书粗暴,还会被文人唾骂。
  
  而抄录书籍,在京师形成一个产业。
  
  有人靠着第一手抄录的书籍,卖高价、赚差价;也有人卖手腕,给人抄录书籍赚钱;还有商贾刊刻好了,卖去外省。
  
  一时之间,京师文人沸腾。
  
  在文人眼中口碑极差的景泰皇帝,竟出现反转的口风,有文人写文章发报纸称赞皇帝,赞赏者不知凡几。
  
  景泰八年之前,朱祁钰得到过很多称赞。
  
  但景泰八年以来,他受到天下人的谩骂,甚至民间有人制成小人,写上朱祁钰的名字,天天银针扎,厂卫破获十几起巫蛊之案。
  
  却因为公开藏书,口碑回升。
  
  胡濙是极爱书的,为了收藏澹台藏书,他开了家刊刻厂,自己刊刻,然后择优收藏,日日诵读。
  
  他把家中后花园铲了,建了座藏书阁,专门藏书用。
  
  小孙子胡一帆快步进来,沉稳行礼:“祖父,两位王阁老登府求见。”
  
  长孙胡一倩在宫中做侍卫。
  
  长子胡长宁和次子胡豅都不在家中,家中只有一老一小。
  
  “请进来吧。”
  
  胡濙把书本合上,小心翼翼放在案上。
  
  瞪起眼睛,吓唬胡一帆:“你个皮猴儿敢把祖父的书看卷边了,祖父把你吊起来打!”
  
  “祖父,放心吧,孙儿看书会很小心的。”胡一帆笑道。
  
  胡一帆早慧,三岁时给他讲解经义,竟能复述下来。
  
  但在胡濙眼里,认为胡一帆不是长寿之象。
  
  而且太聪明的人会走捷径,容易误入歧途,需要严苛教导才行。
  
  就如胡豅一般,早慧之资,若不早夭,便是妖孽。
  
  他六十岁时老来得子生的胡豅。
  
  但他对胡豅绝不溺爱,甚至极为严苛,就为了令其戒骄戒躁,不许耍小聪明。甚至二十多岁都不许他出世,就是要压制他,磨练他,方能大放异彩。
  
  他这一生共有四个儿子,两个没有活到成年,一子多病,一子早慧,都没活过十岁。
  
  随意发现胡豅早慧后,他心中忧虑,担心夭折,是以特殊关心之余,又苦心钻研医术,也是天可怜见,才保住了胡豅。
  
  正想着,门帘被挑开,王竑和王复走进来。
  
  寒暄之后。
  
  “老太傅,陛下贸然整饬马政,是否操之过急了?”王竑本想入宫劝谏的,却被王复拉住,所以来拜访胡濙,和胡濙商议。
  
  下人端上来茶水,胡濙抿嘴不语。
  
  王竑性情刚直,善出毒计。
  
  刚要质问,王复却道:“老太傅莫不是有其他想法?”
  
  “请用茶,这是宫中赐下的御茶。”
  
  胡濙轻啜一口,咀嚼着说:“两位,可知道陛下此举深意?”
  
  王竑一愣。
  
  和王复对视一眼。
  
  顿时苦笑道:“如今政局风雨飘摇。”
  
  “陛下当谨言慎行,而非贸然树敌。”
  
  “若清查马政的话,恐怕又是天下震动的大事啊。”
  
  “今年做事实在太多了,应该缓一缓了。”
  
  胡濙笑而不语。
  
  王复讶异道:“陛下此举,是为马文升入京铺路?”
  
  王竑一愣,这个马文升是何方神圣?
  
  皇帝为了给他铺路,竟整顿整个太仆寺,直接要钱,脸都不要了。
  
  “这只是其一!”
  
  胡濙放下茶杯:“你们可看过马文升的履历?此人在民间极富盛名……”
  
  王竑冷笑,这都是官场惯用手段。
  
  找点事情给自己扬名,再找些捧臭脚的去吹嘘,好名声自然就传出来了,常规操作。
  
  扬名嘛,不磕碜。
  
  “并不,陛下给他写过三封书信,一问朝局;二问兵事;三问民生。”
  
  “他的回答,让陛下称赞不已,说其是治世之臣。”
  
  胡濙笑道:“陛下的眼光,伱们会质疑吗?”
  
  这倒不会。
  
  从景泰八年以来,皇帝用的人,全都是俊杰之才。
  
  人尽其用,足见皇帝看人的眼光。
  
  “这个马文升,真的这般厉害?”王复讶异。
  
  王竑却不认同:“人才都是磨砺出来的。”
  
  “哪怕是天纵之才,也要在地方慢慢磨练。”
  
  “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再一步一步进入中枢。”
  
  “像陛下这般揠苗助长,只会令天才蒙尘。”
  
  这话让胡濙和王复同意。
  
  他们都是在很多岗位上百般磨练,才一步步进入中枢的。
  
  所以老持稳重,治政水平高卓。
  
  “可掌马政,未必要在中枢啊。”
  
  胡濙笑道:“两位,大明不同往日了,漠北在手,不必在淮泗养马了,甚至养马地留在关外即可……”
  
  话没说完,王竑却道:“万一漠北丢了呢?马政岂不断了?”
  
  “是啊,漠北养马,好处成千上百,无须赘述。”
  
  “但万一养马地丢了。”
  
  “大明可就落入被动了,无马可用时,大明该何去何从?”
  
  王复认真道:“下官这就入宫,劝谏陛下!”
  
  因为皇帝是听得去劝谏的。
  
  所以他们大大方方谈论朝局,甚至批评皇帝,皇帝也会坦然接受。
  
  这也是如今能臣辈出的原因。
  
  皇帝想要能臣,能臣自然如过江之鲫。
  
  皇帝想做昏君,那么佞臣遍地都是。
  
  “王阁老,莫急,听老夫把话说完。”
  
  胡濙笑道:“只要李代桃僵之计完成,漠北被大明牢牢掌握三十年,就丢不了了。”
  
  “只要漠北能种出粮食,不说能供养京畿,就说能自给自足,漠北就永远在大明手中。”
  
  “养马之地北移,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陛下打算明年开始,要改黄河河道,根治黄河!”
  
  “用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时间,让黄河回到原有水路上去。”
  
  “让黄河重新成为华夏大地的母亲河。”
  
  这个消息,实在过于震撼。
  
  王竑和王复对视一眼:“陛下没在朝堂上说过呀?”
  
  “还没说。”
  
  “因为在等江西的银子,这笔钱就是用来修缮黄河用的。”
  
  胡濙道:“陛下不止要修缮黄河,还要根治!大治!”
  
  “还要修缮全国的水路,沟通各条水系,清理淤泥,增加灌溉渠。”
  
  “陛下规划用三十年时间,砸进去两亿两白银,改善天下土地的用水问题。”
  
  “而且,不让百姓再受水患之苦!”
  
  王竑和王复彼此看到了激动之色。
  
  根治黄河啊!
  
  多少官员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以前的黄河,可不是年年泛滥,更不会如此残害两岸的百姓。
  
  但自从北宋之后,黄河就成为了洪水猛兽,年年泛滥,年年害人。
  
  就说淮泗,本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却因为黄河改道,黄河和长江入海口重叠,导致两淮之地,成为一片汪洋。
  
  等黄河水退去,整个土壤都会沙化,百姓要慢慢清理,等清理干净了,黄河又泛滥了,年复一年。
  
  几百年过去了,统治者选择无视,百官歌功颂德,史书上大笔一挥,盛世来了。
  
  却没人看看百姓,活得不如狗。
  
  皇帝之所以恼恨宋朝,就是因为黄河改道,罪魁祸首就是宋朝!
  
  “陛下真舍得拿出两亿两白银,治水?”王竑明显在颤抖。
  
  胡濙点头:“黄河两岸的百姓苦啊,今年就发了77次大水,死者不计其数,陛下不忍猝读。”
  
  “老夫很少见到陛下哭泣,但每次民间受灾,陛下都会垂泪。”
  
  “陛下一定会做的!”
  
  “虽没在朝堂上议论,其实就是在等江西解送的银两。”
  
  “银两入京,明年就要开始谈论治水了。”
  
  这个话题十分沉重。
  
  华夏这片土地,被四千多年的开发、破坏,已经到了垂垂老矣的地步了。
  
  之所以没有皇帝愿意治水。
  
  因为这不是文治武功,哪有打下来几个国家,更能彪炳史册呢?
  
  这个烂摊子,朱祁钰决定接下来。
  
  利在千秋,唯独他朱祁钰享受不到。
  
  就如京杭大运河的杨广。
  
  王竑哽咽道:“我华夏看似蒸蒸日上,其实只是浮于表面罢了。”
  
  “为何历朝历代,盛世短暂,眨眼即逝。”
  
  “就是因为所谓富裕的,皆是上层而已,利益也被此阶层吸走,逐渐壮大,成为毒瘤。”
  
  “而民间苦难,即便是盛世,糊口都难,哪里会有什么余粮呢?”
  
  “所以盛世注定不长久。”
  
  “盛极而衰,断崖式下降!”
  
  “这是古之即有的道理。”
  
  说着,王竑对着紫禁城的方向跪下:“若陛下真愿意拿出两亿两白银,治理黄河,改善河道,根治黄河,让百姓不受水患之苦,当是千古第一仁君!”
  
  不容辩驳!
  
  “民富则安,民康则定,只要天下臣民过上了好日子,哪里还有什么叛乱?”
  
  “大明国祚如何不能万世永存?”
  
  王竑抹了把眼泪,恭恭敬敬三拜九叩:“治水之事,老臣愿粉身碎骨!”
  
  胡濙和王复也跪在地上,高呼万岁。
  
  治水不止是花钱,还会触动很多阶层的利益,所以王竑说粉身碎骨。
  
  三人眼泪涔涔。
  
  虽在阁部,但三人感触是最深的,每天报灾的奏章不知凡几,天天批复,让人心中发堵。
  
  “怕是两亿两不够呀。”王复粗略算了一下。
  
  胡濙却道:“陛下说了,多少钱都花,一定要治理好天下江河!”
  
  “可民间的夫役怕是要频繁征召呀,倘若能和今年这样,给些钱财就好了。”
  
  王复都知道不现实。
  
  把治水的时长拉到三十年,可能征召几亿人次的夫役,真要给钱的话,怕是要翻倍。
  
  四亿两?
  
  没人敢想这个数字。
  
  “百姓难啊,给些钱财是应该的呀,改善改善日子,也是极好的。”
  
  王竑眼珠一转,出了一条毒计:“老太傅的李代桃僵之计,可用外族帮国朝修缮河道呀,国朝养了这么多大军,总要为国出力的。”
  
  王复瞠目结舌:“是不是有伤天德?”
  
  “陛下说了,大明百姓是人,他国百姓,是人吗?”
  
  王竑冷笑道:“让他们为国朝效力,那是赐予他们的机会。”
  
  “等三十年后,全国水道修缮完毕,大不了允许他们做明人。”
  
  “这是何其大的恩德啊。”
  
  就是说,抓奴隶,玩死里用。
  
  “老太傅您怎么看?”王竑看向胡濙。
  
  胡濙颔首:“倒也可以,但近几年还要用国朝百姓啊。”
  
  “就给钱,国朝百姓就给钱,他国人就要服夫役。”王竑好一招区别对待。
  
  王复却道:“有损圣人之道啊,但治水乃是为苍生祈福之事,令其走先圣之古道,也是教化他们。”
  
  虚伪啊王复!
  
  王竑兴奋道:“今晚就写奏章,禀明陛下。”
  
  和根治黄河比起来,太仆寺根本就不是事了。
  
  胡濙却道:“所以陛下要整饬太仆寺,能理解了吧?”
  
  皇帝不想在内地养马了。
  
  太仆寺要在长城外行事,需要一个能臣主持,孙弘就彻底没用了,所以皇帝要榨干他的油水,一脚踢掉。
  
  钱,是要留着根治黄河的。
  
  王竑和王复兴冲冲回去写奏章。
  
  胡濙也没心思看书了,他开始搜集关于黄河的资料,有生之年,能看到根治后的黄河吗?
  
  而在宫中。
  
  林聪转接银子,已经从河南出发,奏报先送入宫中。
  
  与此同时,朱仪的奏章也到了。
  
  沈瑄也入京了。
  
  “让许感去审。”
  
  朱祁钰看完后,把奏章丢给冯孝:“朱仪做的不错,赏!”
  
  他发现朱仪打仗不行,适合玩政治。
  
  “看林聪的意思,不愿意押解银子啊。”
  
  朱祁钰笑道:“从河南入京的路,被清扫多少遍了,没有匪类,让杨俊率军接应吧,林聪负责将银子运出河南即可,北直隶让杨俊管。”
  
  一方面林聪要把精力放在清扫河南上面;
  
  另一方面林氏怀有身孕,总要给点面子。
  
  “奴婢遵旨!”
  
  “贺知恩。”
  
  朱祁钰叫了一声:“你带人去京畿巡查一番,看看百姓家中如何准备过冬的。”
  
  贺知恩跪在地上:“皇爷,今年冷的早,百姓家中怕是日子不好过呀。”
  
  “朕知道,你去看看,别穿着官服去,微服私访,让朕心中有个数。”
  
  “什么事总得亲眼看过了才知道。”
  
  “明年朕看看,能如何改善京畿百姓的生活。”
  
  朱祁钰可能是千古第一个重视民生的皇帝了。
  
  或者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哪有统治者把百姓放在眼里的?
  
  “皇爷视百姓如亲子亲女,是苍生之福。”贺知恩哽咽道。
  
  “去吧。”
  
  打发走贺知恩。
  
  朱祁钰继续处置奏章。
  
  “符渊,你持朕圣旨,去检查京畿粮仓,把粮食看清楚了,是不是堆积如山。”
  
  符渊跪伏在地上:“皇爷,要一仓一仓的查吗?”
  
  “详查,把粮食都打开,看看里面有没有掺假的。”
  
  “再看看粮食质量,和奏章上说的,一不一样。”
  
  “数量、质量,能不能对得上。”
  
  “记住了,要抽查。”
  
  “绝不能走漏了风声。”
  
  朱祁钰目光阴鸷:“持朕天子剑,谁敢拦你,杀之!”
  
  “出了问题,交给东厂去查。”
  
  “奴婢遵旨!”符渊心中雀跃,出宫耍威风去了。
  
  符渊刚出去。
  
  冯孝就进来:“皇爷,该用膳了。”
  
  “郑王可来了?”朱祁钰站起来活动活动。
  
  “在偏殿候着呢。”
  
  “宣进来,和朕一起用膳吧。”
  
  皇帝吃的饭,一点都不好吃,从尚食局做出来,到皇帝的饭桌上,要经过一个时辰,每过一道门,就有太监和宫女试毒。
  
  一道一道经过,最后送到皇帝的餐桌上。
  
  冯孝先吃。
  
  用完后,过了一段时间,确认无毒,才会请皇帝用膳。
  
  食盒下面有一个烧炭的小火炉,不停热着,味道就别提了,肯定是难吃,主打的就是一个安全。
  
  朱祁钰坐在餐桌前。
  
  郑王小心翼翼站着。
  
  食不言寝不语。
  
  朱祁钰只吃饭不说话。
  
  郑王站着,闻着。
  
  也没给他添碗筷啊,也没给他赐座,也没让他吃啊。
  
  很快,朱祁钰用完,擦擦嘴,慢慢站起来:“王叔用吧。”
  
  感情让我来吃剩饭啊?
  
  郑王不敢不用,拿起送过来的碗筷,随便吃两口,味道肯定不好吃。
  
  “王叔胃口这么小?”朱祁钰问。
  
  郑王立刻跪下:“微臣腹部不舒服,不敢多吃。”
  
  “你不吃就浪费了。”
  
  啊?
  
  皇帝好像没听到他的话,我肚子疼,不能吃。
  
  冯孝却走过来,将碗筷送到郑王的手里:“皇爷让您吃,您快吃吧。”
  
  郑王无奈,挣扎着站起来。
  
  但冯孝却拍了他的肩膀一下。
  
  郑王明白了,皇帝让他跪着吃。
  
  他含着泪又吃几口,一者饭菜难吃;
  
  二者跪着难受,心里憋屈;
  
  三者他真不想吃。
  
  就又放下了。
  
  “怎么?嫌宫中的饭难吃吗?”朱祁钰问。
  
  “陛下,真的吃不下了。”
  
  “吃!”朱祁钰呵斥。
  
  郑王吓得一哆嗦,不得不拿起碗筷,继续往里面塞。
  
  肚子撑破了。
  
  饭桌上的饭菜风卷残云,全都吃光了。
  
  “再给王叔加一碗饭。”
  
  郑王赶紧摇头:“陛下,真的吃不下了。”
  
  已经顶到喉头了,说话就能吐出来。
  
  可尚食局太监已经把一碗白米饭送来了。
  
  皇帝的餐桌上,有饼有饭。
  
  为了补充充足的营养,朱祁钰会吃一张饼,一碗米饭,或者一碗面条、一碗粟米饭做搭配。
  
  菜和肉也是妥善搭配的,而且多是药膳,帮助身体健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