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211章 欧信杀官,供给大军的粮食去哪了?

第211章 欧信杀官,供给大军的粮食去哪了?

第211章 欧信杀官,供给大军的粮食去哪了? (第1/2页)

徐珵奏章里,写着在辽东环境下,御米也照常生长,已经有早熟的御米,结出了果实。
  
  还有详细的栽种经验,在不同地区,栽种的不同成果。
  
  朱祁钰脸上露出笑容:“快,宣阁部重臣,都宣来!”
  
  “皇爷,皇宫快要落钥了。”冯孝提醒。
  
  “无妨,正常落钥,到时候用吊篮放出去即可。”
  
  朱祁钰继续看,后面是土豆和地瓜的栽种情况,基本可以确定,辽东能栽种土豆和地瓜。
  
  徐珵还挪去吉林都司几盆,正常生长。
  
  可见这几样农作物,是可以在北方栽种的,而且还耐旱。
  
  但辣椒害怕特低温,挪去吉林都司的辣椒,有一棵冻死了,在辽宁的安然无恙。
  
  徐珵还画了图,这四样农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
  
  十分详尽。
  
  正看着呢。
  
  于谦等人陆续而入,于谦先到的,入殿行礼。
  
  “都免礼,看看这个!”
  
  朱祁钰递给于谦,说道:“这是徐珵,将御米、土豆、地瓜、辣椒四样农作物,在辽宁的栽种情况。”
  
  于谦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若能在吉林都司栽种,应该也能在漠北栽种,根据徐太监的记录,这御米等三样,适合干旱寒冷的气候。”
  
  胡濙也赶到,行礼后,和于谦一起看。
  
  朝臣陆陆续续才到。
  
  他俩看完,往后传阅。
  
  “朕的梦境,要实现了!”
  
  朱祁钰认真道:“在梦中,朕看到整个漠北,漫山遍野是金彤彤的御米。”
  
  “入冬时候,则从地里挖出土豆和地瓜,漠北的丁口,不亚于中原城市。”
  
  “朕早就说过,这御米三宝,会成为大明的命脉!”
  
  “陛下圣神文武,得道多助,方有神仙点示!”
  
  于谦跪在地上:“微臣等肉眼凡胎,方不知陛下乃真神也!”
  
  “哈哈哈。”
  
  “朕虽未看清那指点朕的神仙是谁。”
  
  “但朕以为得道多助者乃大明。”
  
  “极有可能是太祖、太宗皇帝显灵,为大明指明未来路!”
  
  “等御米三宝结出果实,朕要开太庙,奉告于祖宗!”
  
  朱祁钰就喜欢听文人吹捧他。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陛下,此乃大事,应该大办。”胡濙认真道。
  
  “找个好日子,朕要奉告祖宗。”朱祁钰道。
  
  传阅完毕。
  
  “诸卿,朕打算明年在漠北推广种植,湖广、广西、云贵也可种。”
  
  朱祁钰选的,都是荒地多的地方,不耽误米麦种植。
  
  他已经迫不及待迎来盛世了。
  
  “陛下爱民之心,天下皆知。”
  
  胡濙拜服道:“但这御米三宝,乃是新鲜事物。”
  
  “一来朝堂缺乏种植经验,难以快速推广;”
  
  “二来朝堂没有多余的种子,想一口气推广全国,怕是需要些时间啊。”
  
  朱祁钰道:“种子不成问题,今年结成的果实,就是明年的种子。”
  
  “但也不足以推广全国呀!”胡濙笑道。
  
  朱祁钰恍然:“是朕着急了。”
  
  “只要能确定此物能在漠北种植,那么漠北、西北就都不缺粮食了。”
  
  “关中之地,可能再次繁荣起来。”
  
  “倘若漠北成为大明的粮仓。”
  
  “莫说光复蒙元疆域,就是囊括宇宙,朕也能做得到,哈哈哈哈!”
  
  朝臣一愣,旋即笑了起来。
  
  但都是苦笑。
  
  士绅能控制地方,一靠政治关系,二靠土地钱粮。
  
  倘若漠北真成为大粮仓,中原土地还会值钱吗?
  
  一旦全国粮食产粮大量增加,老百姓能填饱肚子,就断士绅一臂。
  
  会倒逼士绅,向资本家转移。
  
  “诸卿,先不说远的。”
  
  “朕要整个辽宁,种满御米三宝。”
  
  “这御米,过于拗口,改名玉米便是。”
  
  朱祁钰笑道:“明年普及辽宁,后年普及整个漠北,大后年则普及全国……”
  
  “三年,只需要三年,大明就不缺粮食了!”
  
  说着,走到地图前。
  
  “以前大明占据漠北,全靠中原输血,所以不得不放弃。”
  
  “这回不一样了。”
  
  “三宝在手,整个漠北就是朕的粮仓。”
  
  朱祁钰目光看向西边:“朕要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朝臣面容苦涩。
  
  皇帝的心太大了。
  
  天下朝臣喜欢宋徽宗这样的皇帝,兴趣爱好可称雅,好糊弄;
  
  而天下百姓喜欢昏君,日子好过;
  
  但后世之人,则喜欢千古一帝,因为说出去霸气。
  
  但皇帝自己呢,谁不喜欢做昏君呢?
  
  “徐珵有功,赐铜符一枚,加授农业教谕。”
  
  朝臣不明白,农业教谕是什么官职?
  
  “虚职,以后在国子监、讲武堂等地任职的高等教谕,皆授教谕虚衔,以资奖励。”
  
  朱祁钰走到案前,拿出李瑾的奏报,递给于谦。
  
  “李瑾说,和林往北,还有一部在草原上,不知是鞑靼还是瓦剌,但势力应该不小。”
  
  今天收到的密奏。
  
  朱祁钰道:“快要入冬了,今年先守住长城外的城池即可,不宜外扩,诸卿怎么看?”
  
  您可算当一回人了。
  
  “陛下圣明!”朝臣全都跪在地上。
  
  “但物料要抓紧时间运输,尤其是西北,天天来催。”
  
  “广西参天大树遍地都是,而广西又贫困,正好给土人些生计,让他们砍伐树木贩卖。”
  
  “令商人收购,运去西北,当地官府买,钱从内帑出。”
  
  “热河若缺,也一并送去,城池要加速修建。”
  
  “至于平整土地的事,暂且不必做,要等玉米三宝实验出来,再行平整土地,推广种植。”
  
  朱祁钰说到这里,停顿一下:“新建的城池,都由蒯祥亲自设计,再多派工匠和蒯祥学习,多多培育类似蒯祥这样的人才。”
  
  “朕打算在漠北修建二百座城池。”
  
  “东北再修建百座!”
  
  “这些城池,必须坚固,不要吝惜物料,务必坚固,彼此之间还要互为联系,彼此协防。”
  
  “在塞外的城池,必须做好兵临城下的准备。”
  
  “一层层防线,在城池构建之时,就要搞清楚,不要出现漏洞,有漏洞就有棱堡来填充。”
  
  “内阁要注意,每建造一座城池后,都要派人去核验。”
  
  “发现城池不合格的,参与建造者都有罪,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不要手软。”
  
  “内阁核验完毕后,要落印、归档。”
  
  “年底都察院和监察司会再次核准。”
  
  说到这里,朱祁钰指着地图:“还有地名问题!”
  
  “你们看看这些城名,宁、定、安、思、抚、昌,要么就是南北东西,要么就图省事,在后面加个州字。”
  
  “以后起名的时候能不能用点心!”
  
  朱祁钰提起这事就生气。
  
  “臣等有罪!”朝臣跪在地上请罪。
  
  觉得皇帝纯属没事找事,城池的名字,随便叫一叫就好了,何必如此追根溯源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白了,城池靠的是文化积累,不靠城池名字。
  
  “陛下,每一处地名,都是遵循古名,实在没有古名的地方,也是按照当地人的习俗,起的名字。”白圭苦笑。
  
  “当地人懂什么雅?他们认识几个字?能叫出什么好名字来?”
  
  为何说华夏名字,每一个都土气。
  
  就是起名的时候太过于随意。
  
  朱祁钰呵斥道:“华夏历史源远流长,难道就起不出好听的名字吗?”
  
  “不是,是你们懒,有这功夫还回去抱小老婆呢?”
  
  “谁会在乎一个破名字啊!”
  
  “朕说的不对吗?”
  
  看看中原的地名,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再看看后占领地区的名字,那起的叫一个烂啊。
  
  历朝历代都烂!
  
  没有一个好的!
  
  没人把国家放在心上!都把国家大事当成工作,没人真心爱这个国家!
  
  “臣等有罪!”
  
  朱祁钰吐出口浊气:“还有,这地名重复的这么多,阁部就没发现吗?”
  
  “全都改!”
  
  “还有一些难听的名字,都改了!这个安、那个定的,全都给朕想个好听的字,放进去!”
  
  “现在改城池的名字!”
  
  “等过几年,村名也得改、山名也得改、山河湖海的名字也得改,尽量做到完全不重名,还要好听,有意义!”
  
  “尔等学富五车,这点事还做不到?”
  
  “把伱们吟诗作画的本事拿出来,这是流芳百世的好事,你们起的名字,是要用几千年的!”
  
  “谁起的好,朕就把他的名字,刻在城墙上,流芳百世!”
  
  不给好处,谁愿意卖力的。
  
  这就是国人的心态。
  
  “臣等遵旨。”朝臣叩拜。
  
  “尔等多起一些名字,呈报给朕,朕看完之后,御笔写允,才可通用。”
  
  其实对汗牛充栋的大学士而言,起名字就是小菜一碟。
  
  可人家士大夫不愿意费这功夫。
  
  没甜头。
  
  “都起来吧。”
  
  朱祁钰又道:“还有一事,朕近来读兵法,知道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军粮。”
  
  “但军队行军,不可能带足军粮,而且军粮不适合储存。”
  
  “邢国公的打过仗的。”
  
  “咱们军中军粮五花八门,有肉蛋,什么都有。但真正能熬过艰苦时候的,还靠炒面。”
  
  说着。
  
  尚食局送来一份炒面。
  
  按照军中样式做的。
  
  于谦拿起一块,尝了尝:“味道比军中的强不少,陛下是什么意思?”
  
  “朕让尚食局仿造了军中的炒面。”
  
  “主要是压缩成本的同时,提升味道。”
  
  “让军卒吃得舒心点。”
  
  “朕会让配方给军中,让军中全都用这个配方。”
  
  “都拿上来。”朱祁钰前些日子去讲武堂巡查,才偶发奇想。
  
  太监端上来一个托盘。
  
  里面有三个碗。
  
  朱祁钰让于谦打开。
  
  第一个碗里面是腌肉,第二个是面饼,第三个是馒头。
  
  “陛下,这肉过于奢侈了。”
  
  于谦拿着馒头,是死心馒头,又重又硬,闻了闻,味道不太好,但是扛饿。
  
  耿九畴等人凑近来看,不明白皇帝葫芦里卖什么药。
  
  “诸卿猜猜,这些东西放几天了?”朱祁钰笑道。
  
  “回陛下,看样子有三四天了。”耿九畴道。
  
  朱祁钰笑着伸出手指:“七天了!你尝尝,还没坏。”
  
  耿九畴也不客气,这腌肉放进嘴里,非常难嚼,特别咸,顿时苦笑道:“陛下,这得浪费多少盐啊!”
  
  “把这个当菜吃怎么样?”朱祁钰问。
  
  于谦嚼了一片,也觉得很奢侈。
  
  肉贵,还用盐腌制的,太奢侈了。
  
  但确实好吃。
  
  胡濙笑道:“老臣家里,都舍不得晒腊肉,太费盐了。”
  
  “尚食局做的腌肉,非常好吃。”
  
  “老臣牙齿嚼不烂,却舍不得吐掉,生吞进去了。”
  
  朱祁钰大笑。
  
  “诸卿,其实盐没那么贵,只是朝堂卖的贵而已。”
  
  “给朕三年,朕就让天下百姓,都吃得起盐!”
  
  “这腊肉虽然奢侈了些。”
  
  “看看这面饼和馒头,都放了七天,毫无问题,朕估摸着,能放一个月。”
  
  “味道肯定不佳,但这玩意扛饿。”
  
  于谦掰了一块,给大家分分。
  
  都尝尝。
  
  馒头有一股酸臭味,但能吃。
  
  “再配上水和咸菜,是不是能当军粮?”朱祁钰笑道。
  
  “陛下怎么为军粮操心了呢?”于谦问。
  
  “以后打仗,不一定在咱们家门口啊。”
  
  “再说了,朕也想丰富兵卒的餐桌。”
  
  “你们觉得味道还行,朕就让尚食局将配方给军中,让军中按此配方做。”
  
  一边说着,朱祁钰找出程信的密奏,关于朝鲜的。
  
  李满住果然向南,攻掠朝鲜城池,兀良哈也是帮凶,在朝鲜大抢特抢。
  
  朝鲜彻底遭殃了。
  
  于谦皱眉,内阁没收到这份奏章啊。
  
  “这是锦衣卫传来的,大明和朝鲜已经隔绝了,应该传不来奏章了。”
  
  朱祁钰没说具体门路。
  
  但这封密奏,走的是盖州。
  
  “陛下想援助朝鲜?”胡濙充满担心。
  
  “朕是多管闲事的皇帝吗?”
  
  朱祁钰反问:“朝鲜君臣不恭上国,朕没派兵征伐,已经是法外开恩了,还救他?”
  
  “他娘的!”
  
  “大明从他国买点粮食,还高价卖给朕!”
  
  “当朕是二百五啊!”
  
  “大明有难,他不恭顺!还趁火打劫!”
  
  “如今他落难了,让朕救?”
  
  朱祁钰提起来就生气,从朝鲜高价购买的粮食,还没等用呢,仗已经打完了。
  
  亏死了!
  
  “朕本来还想宽恕朝鲜臣民。”
  
  “但既然朝鲜君臣不识相,就没必要了。”
  
  “朕打算传旨李贤,令其关闭辽宁边境城门,就当做不知道。”
  
  胡濙松了口气,以为皇帝还要打仗呢。
  
  他笑道:“陛下当秉承仁心,哪怕朝鲜不恭顺,上国也要宽恕,但宽恕的办法有很多。”
  
  佛口蛇心,口蜜腹剑。
  
  “老太傅深得朕心啊,哈哈哈!”
  
  朱祁钰大笑:“诸卿,倘若玉米三宝,能在朝鲜种植,那么朝鲜就不是荒凉之地了。”
  
  “中原摒弃朝鲜,就因为朝鲜穷乡僻壤,没有油水。”
  
  “如今不一样了,有土地就能栽种粮食,朝鲜不该独立建国,侧塌之卧岂容他人鼾睡?”
  
  于谦让太监取来朝鲜地图。
  
  “陛下此言甚是,我中原改朝换代之时,朝鲜都会侵吞我中原领土。”
  
  “而当中原文明强盛,朝鲜又装作恭顺,做我天朝附属国。”
  
  “其实历朝历代,咱们对朝鲜的恩赏都是极多的,偏偏朝鲜是养不熟的。”
  
  “以前是朝鲜贫困,国朝看不上那烂地。”
  
  “如今不一样了。”
  
  “微臣以为,等女真离开朝鲜,朝鲜必然满目疮痍,只能求助于国朝。”
  
  “国朝可水路两路,入驻朝鲜。”
  
  “以帮助朝鲜为名,侵吞朝鲜!”
  
  于谦认真道。
  
  他说的水路,指的是盖州造船厂。
  
  毕竟等朝鲜求助,再出兵,一来一回的,怕是要三年后了。
  
  “邢国公之言,深得朕心。”
  
  朱祁钰指着地图:“倭寇之所以在国朝沿海泛滥,是因为我国距离我国甚远。”
  
  “但朝鲜就不一样了,朝鲜在倭国头上,派遣小船则可进入倭国。”
  
  “等国朝占据朝鲜,则可随时挥师杀入倭国。”
  
  “朕要下旨质问倭王,褫夺倭王王位!”
  
  倭寇是谁,您还不清楚吗?
  
  您是想剪除倭寇呢,还是想剪除海商呢?
  
  而且,您之前说要让百姓三年内吃得起盐,这是要对两淮盐商动手了。
  
  胡濙想劝。
  
  但看见皇帝正在兴头上,便没说什么。
  
  但眼神中充满忧愁。
  
  于谦跪在地上:“侵吞朝鲜,微臣请战!”
  
  耿九畴、白圭也跪在地上。
  
  “朝鲜算不上强敌,无须邢国公出战。”
  
  朱祁钰笑着说。
  
  “陛下,侵吞朝鲜毫无难度。”
  
  “但我大明积累百年的良好口碑可就要崩塌了。”
  
  “您让朵干都司、乌斯贜都司、安南、东吁等国如何看大明?”王竑跪在地上,认真道。
  
  “王卿,你认为大明的口碑,还有吗?”
  
  “连麓川都打不过。”
  
  “天朝上国,无非是咱们自吹自擂。”
  
  “那些夷国,根本就不把大明放在眼里。”
  
  “朵甘和乌斯贜就老实吗?他们私自撤了都司,改为宣慰司,这是要脱离我大明而去啊!”
  
  “至于什么口碑,这些国家的土地,朕都要了,他们的国民,朕不要。”
  
  “朕就这么霸道,他们又能如何?”
  
  朱祁钰反问王竑。
  
  王竑哑然:“陛下……”
  
  “王卿,以前说这些领土,种不出粮食来,咱们大明不要。”
  
  “现在有玉米三宝在手,哪里都能种出粮食来。”
  
  “那么天下的土地,就都该入我大明之手。”
  
  “只有汉人,才配拥有阳光下的土地!”
  
  “朕讨厌汉人之外的人!任何人,朕深恶之!”
  
  “他们不配为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