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173章 煌煌大明,光芒普照大地!大赦天下,从朕而终!

第173章 煌煌大明,光芒普照大地!大赦天下,从朕而终!

第173章 煌煌大明,光芒普照大地!大赦天下,从朕而终! (第1/2页)

“皇爷!”
  
  曹吉祥思考良久:“奴婢大胆揣测,恐怕查也查不出来。”
  
  “怎么讲?”朱祁钰皱眉。
  
  “吏部右侍郎陈玑,都只能当替死鬼。”
  
  “您说说这背后,势力该多么可怕?”
  
  “这奏章送进宫中,一来一去的时间,恐怕就什么也查不到了。”
  
  曹吉祥显然认为,陈玑只不过冰山一角。
  
  不管他是不是代瑛,代瑛也只是这股势力中的普通一员。
  
  往深了查,也查不到。
  
  甚至,曹吉祥怀疑,这是那神秘势力,故意给皇帝看的,警告皇帝。
  
  “那就不了了之?”朱祁钰皱眉。
  
  “当然不能!”
  
  “奴婢揣测,这股势力和文官集团密切相关。”
  
  “只要皇爷摆出阵仗,他们自然会向您求饶的。”
  
  曹吉祥和朱祁钰想一起去了。
  
  这是条退路。
  
  但曹吉祥却说,朱祁钰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漠北王可知有这股势力存在?”朱祁钰问。
  
  曹吉祥轻轻点头。
  
  朱祁钰瞳孔一缩。
  
  “回皇爷,漠北王亲政后,察觉到有股势力推波助澜,但只是捕风捉影罢了,一直查无实证。”
  
  曹吉祥道:“还是王振发现的,禀报漠北王,但当时为时已晚。”
  
  “正统十四年,漠北王令锦衣卫去查。”
  
  “结果查着查着,就出现了土木堡之变……”
  
  “王振被锤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喋血奉天殿,究竟查出了多少,查到了多少,奴婢并不清楚。”
  
  “只知道马顺怀疑过兴安,还在查的时候,就出事了。”
  
  朱祁钰瞳孔一缩:“兴安?他到底是谁的人?”
  
  “回皇爷,奴婢也一直猜不透,兴安到底是谁的人。”
  
  曹吉祥道:“可这科举舞弊案一出,奴婢反而怀疑他是文官集团的人。”
  
  “怎么讲?”
  
  曹吉祥将兴安几次左右朝局一一列举。
  
  第一次,是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崩逝,还政于朱祁镇,他出了大力。
  
  第二次,是正统十四年,他反对南迁,又支持朱祁钰登基。
  
  第三次,就是夺门,他看似没参与,其实却睁一眼闭一眼,帮朱祁镇传递消息。
  
  有时候他仿佛站在皇帝这边;
  
  有时候又仿佛站在太后这边;
  
  有时候又在朱祁钰兄弟之间,左右摇摆。
  
  连孙太后、漠北王也搞不清他究竟是谁的人。
  
  “皇爷,奴婢之前只考虑皇家内部。”
  
  “却从未考虑过文官。”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后,南迁之议,兴安看似一锤定音,实则在示好北方文官。”
  
  “最后南迁之议废止,北方官僚集团胜利。”
  
  “在那之后,兴安一举越过金英、李永昌,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倾朝野。”
  
  曹吉祥没敢说透。
  
  当初反对南迁的,如今也权倾朝野。
  
  他得罪不起。
  
  当初反对迁都的三位,胡濙、于谦和陈循。
  
  而同意南迁的,王直、高谷、焦敬、涂谦等等,如今人在哪里?
  
  “你的意思是,兴安是文官集团的代表?”
  
  曹吉祥点头。
  
  朱祁钰斟酌着说:“你在怀疑,土木堡之败,和漠北王查此案有关?”
  
  “奴婢不敢揣测。”曹吉祥真的不敢说了。
  
  因为这件事的背后牵扯实在太大了。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命令王振、马顺调查此事,马顺查到了兴安,结果就败在了土木堡。
  
  而这个兴安,则是文官集团的代表。
  
  真是可怕啊。
  
  这股势力正统年间便存在,何时建立的?
  
  宣德年间?
  
  还是洪熙年间的?
  
  难不成永乐末年?
  
  仁宗、宣宗发现过吗?
  
  “所以你劝朕不要查了?”
  
  朱祁钰叹了口气:“当初兴安,一心赴死,朕就知道,他肚子里全是秘密,却不愿意为朕效力。”
  
  “如今想来,他不是怕朕,而是有些人让他闭嘴,他不得不死。”
  
  “那夜,朕在奉天门外,杀的人太多了。”
  
  “朕能活到现在,也是神奇。”
  
  “曹吉祥,伱说呢?”
  
  曹吉祥瑟瑟发抖,他根本不敢接。
  
  “大明皇帝都活不过四十岁,越英明的君主,死的越早!”
  
  朱祁钰目光阴寒:“曹吉祥,你信不信,就算漠北王坐在了这皇位上,也活不到四十!”
  
  “朕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过一次死劫?”
  
  曹吉祥以额点地,不停哆嗦。
  
  这话谁敢接啊。
  
  “朕要扩张巡捕营。”
  
  “朕不怕你笑话,朕想活着,朕也怕死。”
  
  朱祁钰慢悠悠道:“你在庙观做得非常好。”
  
  “每月往宫中送近百万两银子。”
  
  “巡捕营的势力要扩散到全国去。”
  
  “天下庙观的香火钱,必须入朕的内帑。”
  
  “缇骑不中用。”
  
  “朕打算把京中街面全都交给你。”
  
  “京中有任何风吹草动,你必须时时报与宫中。”
  
  “在这京中,任何人、任何事,朕都要知道。”
  
  “能做到吗?”
  
  朱祁钰看向曹吉祥。
  
  这个任务实在太难了。
  
  京中几十万人口,如何能做到事无巨细?
  
  但是,皇帝会盯着屁民吗?
  
  无非朝堂这一撮人,外加他们的奴仆、亲属,让他们无从遁形,有什么做不到的?
  
  “奴婢定不负皇爷厚望!”曹吉祥磕头。
  
  “多招些人,京中的地痞流氓全都用起来。”
  
  朱祁钰目光阴鸷:“每月截留五万两银子做经费,朕要看到一个干净的京师。”
  
  “奴婢遵旨!”
  
  打发走曹吉祥。
  
  朱祁钰陷入深思。
  
  于谦,会是这股势力的人吗?
  
  这股势力究竟是干什么存在的呢?
  
  但他们的根儿是文官集团。
  
  能否用军功集团,成为新集团,和文官集团抗衡。
  
  朱祁钰想了很多,昏昏入睡。
  
  翌日上朝。
  
  朱祁钰绷着脸,扫视丹陛之下:“这个代瑛团伙,居然能操纵科举,把衮衮诸公当成什么了?”
  
  “查!给朕查!”
  
  “先去把陈玑九族给朕抓住,一天凌迟一个!”
  
  “直到查出来为止!”
  
  朝臣跪伏在地。
  
  “陛下!”
  
  耿九畴高声道:“查这个代瑛,是必然的,但上万举子在贡院里,该如何处置?”
  
  “你怎么看?”朱祁钰问他。
  
  “微臣以为,题目作废!重新开考!”耿九畴掷地有声。
  
  朱祁钰皱眉:“你是说把贡院打开?把那些妖魔鬼怪放出来?”
  
  耿九畴苦笑:“陛下,也没有别的办法。”
  
  “考棚逼仄狭窄,又放置恭桶,吃喝拉撒都在里面。”
  
  “大热天的,住个三天还勉强,若住个十天八天的……”
  
  “微臣担心会把举子逼疯。”
  
  这倒是实话。
  
  “可朕不信,只有五六个人参与作弊。”朱祁钰不置可否。
  
  “微臣也不信。”
  
  耿九畴道:“微臣觉得,可先令生员答完题目。”
  
  “过些日子再补考。”
  
  “然后将两次考试作答对比。”
  
  “两次考试差距过大的,就视为有问题,再派都察院去查。”
  
  这个办法,可就让代瑛集团消匿于无形了。
  
  都察院能查自己人吗?
  
  朱祁钰沉吟。
  
  “陛下,耿尚书所言甚是。”
  
  胡濙只能迫于无奈开口:“此次科举舞弊案,朝堂一定大力重视。”
  
  “经过朝堂大力整治之下。”
  
  “下次补考,必然公正。”
  
  “老臣建议,陛下可赐恩于下,多录取一批生员。”
  
  胡濙的潜台词,今年考上来的生员干净,都可以做皇帝的人。
  
  朱祁钰不满足这点政治回报。
  
  把此事拿到奉天殿上来说,就说明皇帝不想撕破脸皮,而是想做一场政治交易。
  
  用利益交换罢了。
  
  “陛下!”
  
  “内阁刚刚收到大同捷报!”
  
  叶盛站出来道:“兵部尚书孙原贞,统率六镇,大同总兵郭登大破帖木儿骑兵!”
  
  “杀敌五万余,招降六万人。”
  
  “其中精兵一万两千人,良马七万多匹,家属五万余,物资不计其数。”
  
  “正式捷报明日方能抵达!”
  
  叶盛这番话,顿时让奉天殿内一片欢呼。
  
  但是,坐在上面的朱祁钰,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
  
  叶盛、耿九畴、胡濙,都是一伙的。
  
  甚至,远在大同的孙原贞,也是一个集团的。
  
  文官集团,终究不会成为皇帝的人。
  
  朱祁钰不寒而栗。
  
  大同的捷报,是压着时间送来的。
  
  无非是担心皇帝今天在奉天殿上发疯,杀个血流成河,所以用捷报来堵皇帝的嘴。
  
  倘若深查的话,边关会不会大败?
  
  重现土木堡之败?
  
  甚至,他在宫中,会莫名其妙地病重,死去。
  
  在皇帝眼里,这是文官集团在秀肌肉。
  
  告诉他,若不听话,后果很严重。
  
  同为文官的于谦,真能可靠吗?他能站在皇帝这边吗?
  
  “奏报何时送来的?”朱祁钰勉强问。
  
  本来应该高兴的大捷,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反而产生了恐惧。
  
  就如杀陈循之时,山东忽然大涝,用灾情来救陈循。
  
  如今,异曲同工。
  
  “回陛下,是昨晚深夜送到内阁的。”叶盛坦然回禀,将捷报呈上来。
  
  这是孙原贞的亲笔信。
  
  而不是战胜将军郭登写的。
  
  这是文官集团在秀肌肉。
  
  朱祁钰一目十行。
  
  孙原贞说清楚,这支骑兵的原委,确实是来自帖木儿汗国的军队。
  
  从帖木儿大帝病逝后,帖木儿汗国陷入内战。
  
  无休止的内战,持续五十余年,整个汗国被杀的血流成河。
  
  但战争还没有结束。
  
  这支骑兵受到鞑靼大汗马可古儿吉思的招揽,遂穿越万里,想进入鞑靼领地,回归故乡。
  
  朱祁钰看到这,觉得有意思了,鞑靼出现两个大汗。
  
  其实,满都鲁和马可古儿吉思的法统来自一个人,就是脱脱不花。
  
  满都鲁是脱脱不花的弟弟,马可古儿吉思是满都鲁的幼子。
  
  满都鲁是几个部族扶持起来的大汗,算不上名正言顺的蒙古大汗。
  
  马可古儿吉思也一样,也是几个部族扶持起来的。
  
  明朝管马可古儿吉思叫做小王子。
  
  小王子是想引入帖木儿骑兵,估计是令其成为自己的怯薛军,夺回权柄。
  
  甚至还想攻伐满都鲁,成为名正言顺的鞑靼大汗。
  
  孙原贞详细诉说了,整场战役的全过程。
  
  朱祁钰全部略过,把信放在御案上。
  
  这封捷报送来的时间点,真巧。
  
  “孙原贞做得不错。”
  
  朱祁钰目光阴冷:“将俘虏押解入京……”
  
  “陛下,之前计划是安置在辽东的。”胡濙打断。
  
  朱祁钰逼视他。
  
  胡濙却坚持道:“陛下,北方之粮,难以供应京师。”
  
  “所以老臣不同意押解俘虏入京。”
  
  “不如趁早安置在辽东,饿死多少朝堂也不必在意。”
  
  在朝臣眼里,俘虏就是个大包袱,吃饭的饭桶罢了。
  
  只有皇帝想开疆拓土,群臣不想。
  
  说白了,朝臣只看自己一亩三分地,根本不在乎后代子孙的生存空间。
  
  等等!
  
  胡濙是想用军事扩张,来消弭科举舞弊案对文官带来的影响。
  
  这个老东西,一肚子坏水。
  
  “老太傅先请起。”
  
  朱祁钰让人把地图搬来:“老太傅,如何看?”
  
  “老臣同意,国朝边境线北移!”
  
  胡濙慢慢站起来,指着地图说:“老臣以为,重设开平卫,可将此帖木儿骑兵安置在开平。”
  
  “辽东的边境线也可往北推,推到潢河,修建城池。”
  
  “可是,今年的钱粮恐怕不够了。”
  
  “等明年开春吧,老臣便支持陛下,北征鞑靼,把边境线推到潢河去,以潢河水为边境,屯兵驻守。”
  
  胡濙也是无奈之举。
  
  科举舞弊案,让隐藏在水下的势力,浮出水面。
  
  绝不能让皇帝深查。
  
  这也是在保护皇帝。
  
  所以,他愿意推边境线为由,把一些人打发出京,等风头过了,再回来便是。
  
  这是两全其美之法。
  
  皇帝想做永乐皇帝,那就成全他,等到皇帝百年之后,再放弃也没什么,大明也不是没做过。
  
  “推到潢河去?”
  
  朱祁钰登时眼睛一亮:“您说能守住吗?”
  
  “只要大明肯守,自然是能守住的。”
  
  朱祁钰一听,来了兴趣。
  
  走下丹陛,站在地图前:“那就干脆,把朵颜三卫之地也拿下,推到兴安岭去!您看如何?”
  
  胡濙能说不吗?
  
  现在您就说推到捕鱼儿海去,他也没有意见。
  
  “可沿途要建造城池,修驰道,移民、征兵戍守,教化异族,恐怕要投入海量的银子,这……”
  
  陛下您得寸进尺了啊。
  
  我们上哪弄钱去呀!
  
  “陛下,您擅长理财,钱的方面只能您多多费心了。”胡濙坚决不掏钱。
  
  朱祁钰的脸却阴沉下来:“内帑也空虚,朕也没辙。”
  
  “朕近来读太宗实录。”
  
  “朕也想学太宗皇帝征召钱粮的办法。”
  
  “毕竟朕所做之事,是为了国朝,扩大疆域,而非朕一人之功!”
  
  “干脆,就摊派下去。”
  
  “让民间自集,征不上钱粮的粮长统统诛族!”
  
  “老太傅您怎么看?”
  
  胡濙闭上眼睛,满脸绝望:“陛下这是杀鸡取卵啊!”
  
  “朕也不是没做过!”
  
  朱祁钰目光灼灼:“反正朕没儿子,朕的心思只能放在功业上。”
  
  “否则等朕驾崩了,被移出太庙。”
  
  “后人都不知道还有朕这样一个皇帝呢。”
  
  “诸卿,你们说对不对啊?”
  
  嘶!
  
  朝臣倒吸冷气,该死的张瑾,为什么咒骂皇帝无子呢!
  
  这回好了。
  
  皇帝就拿没儿子做筏子,折磨朝臣。
  
  “陛下龙体康健,必能诞下龙嗣!”诸卿叩拜。
  
  “你们这话被太子听去,等朕驾崩了,你们恐怕都得被清算。”朱祁钰得意大笑。
  
  这皇帝像是个小孩子。
  
  但是,皇帝的意思是,疆域往外推,钱粮朝臣来凑,走户部的账,内帑不管。
  
  如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地响。
  
  “陛下不可轻言生死!”
  
  叶盛高声道:“陛下乃臣子们的君父,陛下在,臣等方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请陛下保全龙体!”
  
  诸卿跟进,纷纷劝谏皇帝保重龙体。
  
  “诸卿的忠心,朕看在眼里。”
  
  “但天下士绅的忠心,朕却没看到。”
  
  “就让天下士绅,每家出一百两银子,供应北方,你们看如何?”
  
  皇帝这是怀疑,士绅才是那股势力的背后。
  
  所以小惩大诫。
  
  也在投石问路,看看这些士绅,会不会因为一百两银子,让朕暴毙呢?
  
  “陛下,银子可罚,但微臣担心这笔银子会被士绅转嫁给百姓。”耿九畴道。
  
  “你有什么两全其美之策?”朱祁钰是不要银子不罢休。
  
  “回陛下,微臣以为这钱应该让商贾出!”
  
  士绅不能动,动了士绅,就动了国朝根基。
  
  但商贾是肥羊啊。
  
  “你倒是滑头。”朱祁钰冷笑两声,走上丹陛。
  
  这话的意思是,商贾的钱都是内帑的,你敢争?
  
  这对君臣,没一个好东西!
  
  “陛下,可令都察院监督。”王竑小声道。
  
  又来个狠人。
  
  王竑是新入阁的阁臣。
  
  他第一把火烧到了皇帝身上,第二把火烧到了士绅身上,你要疯啊王竑!要不要身后名了?
  
  朱祁钰侧目,当初打死马顺的,正是王竑。
  
  他以为王竑才是神秘力量的人。
  
  偏偏他支持皇帝强征士绅的钱,等于说自绝于士绅阶层。
  
  他真就想做魏征?
  
  “诸君!”
  
  王竑环视一周,高声道:“回想永乐朝,天下人毁家纾难,维护朝堂,方有永乐之盛。”
  
  “今日国朝开疆拓土,恢复永乐盛世。”
  
  “乃天下臣民旗鼓欢呼之时,自然要为朝堂分忧解难。”
  
  “大明,不是一家一姓之大明,乃天下人之大明!”
  
  王竑掷地有声。
  
  这番话说进朱祁钰心里了。
  
  太祖、太宗把士绅当成韭菜,这也是洪武朝、永乐朝天天都在打仗,但国库却十分丰盈的原因。
  
  盖因每次打仗,都把消耗转嫁给了士绅。
  
  缴获归朝堂。
  
  当然了,士绅会不会转嫁给平民,高层是看不见的。
  
  士绅阶层被割肉,军功阶层不断吸血壮大。
  
  后来军功阶层难以遏制,太祖就动了刀子,进而扶持了士绅阶层,从那时起士绅阶层得以恢复。
  
  士绅阶层的形成,是在建文朝、永乐朝。
  
  建文自废武功,太宗为了获得法统,让利给士绅阶层,士绅阶层才压制住了军功阶层。
  
  土木堡一败,军功阶层消失了,士绅一家独大,根本遏制不住了。
  
  而且,当时国家何其残破,人少物匮。
  
  再看现在,人口丰沛,物资充足,却连开疆拓土都难以为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